邊談邊打,志願軍準備第六次戰役,假談真打,美軍發動夏秋攻勢
在朝鮮戰爭時期,許多人有種弄不清楚美國人到底想幹什麼的感覺,戰爭初期,美國政府小心翼翼,害怕朝鮮戰爭擴大,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遠東司令麥克阿瑟卻不斷地擴大朝鮮戰爭的規模,迫使美國政府一步步陷入朝鮮戰爭,最終,杜魯門不得不撤換麥帥。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美國政府就開始謀求和平解決朝鮮戰爭,但時機不成熟,一方面中朝連續取得勝利,勢頭正盛,拒絕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強大的美國還沒有想好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體面”地結束朝鮮戰爭。
經過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雙方都基本上摸清了對方的實力,和平談判終於被雙方接受,1951年7月10日,雙方在開城開始了正式和平談判。
面對這次談判,中朝方面的判斷非常清晰準確,應對得體有力,而美國的判斷和做法卻讓人看不懂。
1951年6月初,金日成訪問北京,毛澤東與他研究決定,實行邊談邊打的方針。其實,在當時斯大林是反對和談的,金日成也是不樂意,毛澤東雖然從本心上希望和談能儘快達成,但他非常清楚,前五次戰役,雖然戰果輝煌,可聯合國軍損失較小,還有很強的戰鬥爭,對這次和談根本就不抱幻想。
因此,採取邊打邊談的方針是正確的,一方面準備同美國方面舉行談判,爭取以“三八線”為界實現停戰撤軍;另一方面對談判成功與否不抱幻想,在軍事上必須做長期持久的打算。
6月11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告知關於作戰方針和與金日成會談的結果。毛澤東説:“已和金日成談好目前兩個月不進行大的反攻作戰,準備8月進行一次有把握的穩紮穩打的反攻。”
與毛澤東預判的一樣,判談一開妱就不順利,近半個月過去了,雙方連議程都未達成一致意見。7月24,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建議我軍於8月中旬爭取完成戰役反擊的準備,如敵不進攻,則至9月舉行。7月26日,毛澤東覆電,同意彭德懷的意見。
8月8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報告9月戰役即第六次戰役的作戰意圖和部署:
以9個軍作為第一梯隊,除以6個軍擔任牽制和迂迴作戰任務外,集中3個軍爭取消滅漣川、鐵原一線的美國第1騎兵師,另以5個軍作為第二梯隊,以便機動使用;擬於9月10日發起戰役攻擊,如敵在8月底或9月初有向我軍進攻的確證時,則在現陣地以逸待勞,適時舉行反擊;這次戰役無論進攻或反擊,參戰的兩個梯隊準備連續作戰,堅持兩個月的攻勢,以迫使敵軍屈服求和。
至此,中朝政府確定的邊談邊打的方針也就落到了實處,可是美國人對待談判的態度和做法卻讓人看不懂。
美國政府為了促進此次談判,可謂是費盡心機,先是與蘇聯大使接解,採用非正式會晤的方式表達和談之意,接着通過與同中國關係比較好的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的駐聯合國代表,向中國傳遞和談的意思,最後,情急之下讓李奇微通過廣播形式,直接同志司聯繫,中國聽到廣播後,才發表聲明,同意在開城開始談判,可見,對美國政府來説,這次談判可謂來之不易。
那麼對這次談判,美國政府的底線是什麼呢?我查閲了很多史料,除了找到從朝鮮“光榮停戰”之外,我沒有找到其他的東西,因此我猜測,美國政府促成這次談判之後,就將談判工作全權交給了李奇微,對其要求也就是“光榮停戰”這四個字。
怎樣“光榮停戰”呢?李奇微也是煞費苦心,他想用武力,逼迫我軍簽訂屈辱的城下之盟。所以談判時,美國人態度強硬,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隨意停止談判,在談判期間,美軍飛機還多次掃射轟炸中朝代表團的駐地,美國人甚至提出中朝方必須從實際控制線先後退守36公里至68公里,作為美軍擁有強大的海空力量的“補償”。
表面上看,美國人的這些做法讓人無法理解,但細一想,都完全符合美國人的邏輯。你想呀,美國是誰,當時世界兩大強國之一,除了蘇聯,有幾個國家敢與美國硬剛,可是你中國不僅剛了,還逼得我和你談判,我這臉可算是丟到家了,但是,我和你談判並不是我怕你,也不是我打不過你,我只不過是擔心蘇聯,你多少得給點面子,讓我“光榮停戰”吧,這點要求點應該不過分吧。
這完全是美國人的一廂情願,中國是不可能因為美國人的“面子”而損害中朝的國家利益,因此肯定不會答應,美國人“忍無可忍”,8月15日,終於開始叫囂道:“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美國人的想法很簡單,你既然不給我面子,那我就打到你給我面子。
通過前面的介紹,中朝聯軍已經做了第六次戰役的準備,在第一、二線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正等着美國人進攻呢,如果此時聯合國發動進攻,那不正好可以收拾他嗎?李奇微可不是傻子,中朝聯軍的大規模兵力調動他是知道的,並猜測不久中朝聯軍將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因此,一方面,中美在開城,喝着茶,聊着天,另一方面,李奇微在三八線上修築了大量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的永久性工事,以抵擋中朝聯軍的進攻,彭德懷也在三八線上忙着修建地下長城(坑道工事),準備抵擋聯合國軍的進攻。
李奇微嘴上説讓大炮、機關槍去辯論,可實際行動上卻小心翼翼,嚴令範佛里特不要發動大規模進攻,避免掉進中朝聯軍佈下的陷阱裏,在李奇微的主持下,8月18日,聯合國軍發動了夏季攻勢,交戰雙方,為了幾個小小的山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僅聯合國軍一方就傷亡達7.8萬餘人
戰場上沒佔到便宜的美國人,只好重新回到談判桌上,開始喝茶聊天,説實話,這時候的茶有些苦澀,美國人覺得不舒服,想換個地方,到板門店去,遭到拒絕。這一決定讓美國人倍感屈辱,只好再次讓大炮、機關槍説話。
9月29日,聯合國軍發動了秋季攻勢,先在西線碰得頭碰血流,接着又在金城弄得灰頭土臉,杜魯門只好出面説服了那些好戰的美國將軍,重啓談判,中朝同意將會址遷到板門店,好讓那些喝茶的將軍們能夠安心坐下來,認認真真聊聊天。
與些同時,中朝聯軍準備的第六次戰役也出現了變故,首先是中國空軍到11月底才能投入戰鬥,與預期時間晚了很多。在美國的“鉸殺”之下,兩個月的糧彈準備到9月底還沒有完成,缺口很大,於是第六次戰役被迫一拖再拖,拖到了11月。
11月時,一方面,中朝聯軍的地下長城已經基本完成,通過聯合國軍的夏秋攻勢的考驗,中朝聯軍完全可以在不必付出巨大代價的條件下守住三八線,發起第六次戰役的迫切性大大降低。一方面,聯合國軍修建了大量永久性防禦工事,正如鄧華所説,如果發動第六次戰役,無論結果如何,必將傷亡巨大,得不償失。另外,在聯合國的春秋攻勢中,共消滅敵人16萬人,至此,第六次戰役的必要性也不存在了,中朝聯軍事實上已經取消了第六次戰役。
可李奇微並不知道這些,他還在不斷地為中朝聯軍可能的進攻做着準備,首先是和談可以延期,可以中斷,但不能退出,李奇微知道,一旦退出和談,中國人的進攻就有可能馬上降臨在自己身上,其次,就是在三八線上修建永久性防禦工事,完善防禦體系,只有這樣才會立於不敗之地。第三,嚴格控制聯合國軍的進攻規模,防止大規模進攻時,中朝聯軍乘勢反攻,使自已陷入不利的形勢。
由此可見,第六次戰役備而不發,一方面迫使敵人不敢使談判破裂,另一方面使敵人不敢發動全面進攻,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