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明末農民起義軍著名領袖李自成,曾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攻佔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城,一舉推翻了明朝的統治。那時候的李自成,擁兵百萬,聲勢滔天;可是後來在滿漢地主武裝的夾擊下,不幸兵敗身亡(一説是出家為僧)。

總的來看,李自成在起義軍勝利發展的幾個階段——襄陽建都、西安建國、北京稱帝時期,對於税賦這個重大的問題,他基本上都是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也正是他這種“非税收”的思想,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從這裏,我們可以簡單做一個總結:“非税收”思想是造成李自成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

接下來,我們分兩點來具體説明;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李自成——劇照

第一,李自成“非税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造成李自成“非税收”思想的主要原因,是明末農民深惡痛絕的沉重賦税。

我們知道,明代時候的田賦自嘉靖時候一來,便逐漸加重。到了萬曆時期,為了對抗遼東地區的清兵,又加派了“遼餉”,規定全國田地每畝加徵税銀三釐五毫,而且前前後後一共加徵了三次之多,最後每畝加徵到九釐;據統計,當時全國共加徵税賦總計五百二十多萬兩。

到了崇禎時期,國家財政枯竭,朝廷根本拿不出多於錢來發放軍餉。於是到了崇禎三年(1630年),沒有辦法的崇禎皇帝又第四次加派“遼餉”,每畝三釐,連前面的共計一分二釐;據統計,此時全國共加“遼餉”為六百六十多萬兩。

到了崇禎六年(1637年)就更過分了。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朝廷規定天下每畝加糧六分,每石折銀八錢,共計增收賦税為280多萬兩,這在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剿餉”。崇禎十二年(1639年),朝廷又以訓練新兵為由,又加派了所謂的“練餉”,規定每畝增收銀一分,共計增銀730多萬兩。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這就是歷史著名的“三餉加派”,三次加收共計增賦1670多萬兩。值得一提的是,這比正常的賦税要多出一倍還要多。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闖王李自成起義

此外,這還只是朝廷正式加派的田賦、軍糧,至於臨時需要,還尚不在其內。而至於地方政府故意多收,敲詐勒索則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説,朝廷的三次徵收表面上只收取了1670多萬兩,但如果要加上當地政府的私家暗派,敲詐勒索的話,其數量不下3000萬兩。

除了加派之外,還有“預徵”。但這些也都只不過是賦税而已,此外,還有繁多的勞役。關於這一點,我們在這裏就不再過多的敍述了。

明朝末年的種種弊政,使得大量貧苦的農民背井離鄉,成為流民。對此,朝廷也是毫無體恤之心,反而實行了更加嚴酷的“攤逃”政策,十家連保。“一户逃則令九家分賠,九户逃則一家獨承”;但是,這樣的殘酷無道的政策,不僅沒有抑制住百姓的逃走,反而促使更多的人逃走,所謂的“攤逃”,就是越攤越逃。

但是百姓的大量逃亡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使得大量的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此外,殘酷的税賦盤剝下的廣大窮苦農民,最終被迫走上了揭竿起義的道路。所謂官逼民反,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誕生的!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明朝崇禎皇帝——劇照

而李自成本人也是深受沉重的苛捐雜税之害。

我們知道,李自成是陝西人,其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父祖輩曾做過為官府催收田賦的“裏役”。在他父親‘李守忠’時期,天災連年,農民衣食無着,被迫大量逃亡。而官府卻不顧及天災的原因,反而“催督之令急於星火,參罰之例嚴於震霆”。最後因為收不上税,李守忠被官府弄得破產倒貼。本就貧苦的家庭經此一變,生活就更加困難了。

於是幼年時期的李自成,迫於生計,只得出家為僧,後來又給地主家放羊,成年之後則在驛站當了一名驛卒。崇禎三年,朝廷下令裁撤驛遞,李自成從此失業,沒有經濟來源的他去給地主借高利貸。後來因為還不上被地主逼債,李自成不甘其辱便憤而起義。

當然了,關於李自成起義原因的爭議還是比較大的,這裏我們以此為主。但是無論怎樣,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李自成親眼目睹了沉重賦税給人民帶來的種種苦難,他本人也是深受其害,所以他起義的核心目的,就是想打破這樣的局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他頒佈的《東征檄文》裏是這樣説的:

“嗟爾明朝,大數已終,嚴刑重斂收,民不堪命。”

在後來的《永昌詔書》重也指責了明王朝:“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

由此可見,李自成自始至終都把明朝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賦税作為自己起義的初衷,而這也給李自成種下了根深蒂固的“非税收”思想。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闖王李自成

於是我們發現,在李自成起兵時便提出了“均田免糧”,“三年不徵”的綱領。不得不承認,李自成提出這樣的綱領確實使起義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而與此同時,他的“非税收”思想也進一步發展起來。

所以在當時還流傳着這樣的歌謠: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這歌謠生動地道出了廣大農民羣眾擁護李自成“不納糧”政策的情形。李自成的軍隊從原來的不到一千人,硬是擴充到了一萬,十萬,甚至到後來的百萬大軍。而這些,大都是由於“三年不納糧”這樣的“非税收”思想帶來的。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明末局勢圖

第二:李自成“非税收”思想帶來的危害

我們知道,一個政權想要得以穩固,那麼就需要軍隊和官僚系統來維持,而無論是軍隊還是官僚系統,都需要最基本的財政支持。

那麼李自成不向人民徵税,又靠什麼來維持軍需和政權的開支呢?難道僅僅是靠喊口號和情懷嗎?當然不是,起義之初,主要依靠的是“打糧”,即抄沒官府、豪富的糧食和錢財來維持。打來的糧,除了分出10%左右賑濟饑民之外,其餘的都充當了軍餉。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追贓助餉”政策。為此,還特地在“户政府”下設立“鎮撫司”,配合追收。

在李自成攻佔北京城之後,這種追餉行動越來越嚴重,對於那些拒絕交出財富或者是交得少的京師士紳,其多半會受到嚴酷的刑罰,嚴重的則會被斬首示眾。這種嚴酷的追餉行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京城為之轟動。

後來有人勸阻,李自成這才停止京城內的追餉運動,但是京城之外的追餉運動仍然在嚴酷的進行着。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明末農民起義戰爭路線圖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李自成在建國西安,尤其是在攻佔北京之後,仍然不建立正規的賦税制度,開闢穩定可靠的財政來源,而繼續把“追贓助餉”作為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不能不説這是財政和政治策略上的重大失誤。

要知道,雖然明朝已經滅亡,但是那些官僚士紳們的政治勢力還是很大,對於還未站穩腳跟的起義軍,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並建立穩固的政權,還需要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如果李自成能從政治策略的高度考慮,只是把打擊的對象侷限在皇家宗室、宦官以及那些與起義軍為敵的少數頑固士紳。而對於那些一般的官僚士紳,實行爭取利用的政策,那麼對於李自成農民革命的勝利是由很大的幫助的。

但遺憾的是,他不僅沒有考慮到這一層,反而對他們還施以“毒手”,這可以説是李自成最大的政治失誤。雖然在後來從北京撤離到西安之後,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下令全面停止“追贓助餉”,希圖穩定後方。但即便如此,也是為時已晚了,後來在滿漢地主武裝的夾擊下,起義軍由盛而衰,最後以失敗告終。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清軍滅李自成大順政權之戰

總結:

李自成的失敗,可以説是他的這種“非税收”思想造成的。雖然這也是被明末時期的沉重賦税逼出來的,但卻也是農民偏狹意識的反映。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軍的最高領袖,不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還嚴酷的施行所謂的“追贓助餉”,這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團結民眾,鞏固民心,但卻也失去了前朝官僚士紳們的支持,從而導致內部不穩,最後走向了滅亡之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18 字。

轉載請註明: 李自成滅亡明朝,卻為何被清軍打得一敗塗地?原因出在這3個字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