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何破解“醫防分離”?人大代表建言從人才源頭推動醫防融合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經典

2020年2月,張偉深入隔離病房,查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兩會訪談)如何破解“醫防分離”?人大代表建言從人才源頭推動醫防融合

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 題:如何破解“醫防分離”?人大代表建言從人才源頭推動醫防融合

記者 吳鵬泉

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面鏡子,既照出全國上下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偉大抗疫精神,也照出中國存在的“醫防分離”短板。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江西省委會主委、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議培養“能防善治”的醫防複合型人才,從醫學人才的源頭上推動醫防融合。

長期以來,中國“醫防分離”現象較為明顯,醫療機構與疾控部門缺乏緊密合作溝通。

這次疫情中臨危受命擔任江西省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的張偉,有着主治呼吸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豐富經驗,在經此一“疫”後有着自己深刻的體會和認識。“雖然我們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但也要關注到,我們公共衞生、重症救治和護理等方面人才不足。”

張偉認為,隨着疾病譜的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突出的公共衞生問題,要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折,就需要改變“重治輕防”的傳統觀念,加快培養防治結合的全科醫學人才。

在中國醫學教育體系中,臨牀醫學專業和預防醫學專業是兩個獨立專業,在高等教育、就業環境、在職培養等多個方面存在界限。

張偉坦言,臨牀醫生注重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缺乏公共衞生教育;公共衞生專業主要研究社會環境因素、勞動條件、營養狀況對健康的影響,對具體疾病缺乏足夠的認識。

針對公共衞生人力資源在“量”和“質”方面都普遍存在短缺的現狀,多年來從事呼吸內科臨牀、教學、科研工作的張偉建議,教育部門要擴大供給渠道,以綜合大學、高等醫學院校為依託,鼓勵設立公共衞生學院、開設預防醫學專業,加強高等院校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類學科專業建設,從醫學人才的源頭上推動醫防融合,培養公共衞生與臨牀醫學複合型人才。

她還認為,要將大健康理念融入醫學教育,預防醫學人才應該在熟悉基礎醫學和臨牀醫學基礎上深化培養,在兼顧好臨牀專業精細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學時,開設預防醫學課程教育,組織臨牀醫學學生深入基層開展公共衞生調研實踐,以公眾健康需求指導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培養具有人羣思維、大健康觀念的新型醫學生。

張偉進一步補充道,建議鼓勵高年資的臨牀醫生,以公共衞生碩士/博士等高端專業性人才培養方式開展學歷學位教育,加強臨牀醫學和預防醫學在學歷教育背景上融合,在完善個人待遇保障的情況下,選拔優秀的複合型人才到疾控部門工作,進而起到行業引導作用。

“作為醫療衞生服務的兩大基礎支柱,醫和防只有形成協同效應,才能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張偉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