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7個師,哪個師最能打?陳毅重點評價其中2個師
作者:莫孤煙
皖南事變之後,新四軍進行重新整編,從八路軍中抽調補充了大量人員,將原4個支隊改編為7個師。這7個師在和日偽軍的殘酷戰鬥中成長壯大,後來均成為我軍勁旅。那麼,就抗戰時期的表現來看,這7個師究竟誰最強呢?
先來看一下各師基本情況。
1師是由原陳毅的1支隊和粟裕的2支隊匯合組建的,師長粟裕;2師就是原高敬亭的4支隊,張師長雲逸;3師是八路軍115師344旅的南下部隊,黃師長克誠;4師是八路軍彭雪楓部南下部隊匯合4支隊留守部隊發展而成,彭師長雪楓;5師是在鄂豫皖根據地拉起的新隊伍,李師長先念;6師由原江南指揮所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組合而成,譚師長震林;7師的主要成分是皖南事變突圍出的部隊,張師長鼎丞。
陳粟首長
這7位師長中,粟裕、張雲逸、黃克誠建國後均被授予大將軍銜,其他幾位包括已經犧牲了的彭雪楓在內,也都基本具備大將的資格。
再來看一下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新四軍各師的戰果。
1師在抗戰期間共殲滅日偽軍6.6萬餘人,2師殲敵2萬餘人,3師殲敵6萬餘人,4師殲敵6萬餘人,5師殲敵4.3萬餘人,7師殲敵2萬餘人。6師成立半年後和1師合併領導機關,統一歸粟裕指揮,對外仍保留6師番號,因此沒有具體殲敵數字。
新四軍部分領導在南昌合影,左起:羅炳輝、張雲逸、項英、陳毅
再來看一下陳毅於1943年底在給延安的報告中對各師的總體評價:“我軍在對敵對頑作戰上避戰、浪戰、硬拼等錯誤均犯過的。對1師要阻止其浪戰硬拼,不患不及,而患其過;3師不患其過,而病在不及;2師指揮上常常病分散兵力;4師全是新軍,戰鬥力逐漸提高;5師游擊戰鍛鍊極強,大戰的機會尚少。”
我們應注意陳老總評價各師的順序:1,3,2,4,5。他沒有評價6師和7師,可能是因為6師一直歸1師指揮,一般都看作一個師,7師的規模又太小,優缺點均不明顯。
從各師的淵源上可以看出,1師是原新四軍的老底子,是最“正宗”的新四軍。繼“脱手斬得小樓蘭”的韋崗伏擊戰打響了新四軍抗戰第一槍後,1師就一直戰鬥在抗戰第一線。車橋戰役、高郵戰役、黃橋決戰、天目山三次反頑等新四軍最著名的戰鬥都是他們打的。
論參加戰鬥次數及殲敵數量,1師無疑在各師中排第一。
可以説,1師的戰鬥歷程,幾乎就是一部新四軍的征戰史。劉政委在向延安彙報新四軍在華中三年的工作時這樣説:“我一師幾年來工作是獲得了最大的成績,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在無數次的反掃蕩戰鬥中,一般都獲得最大的戰果與勝利。”陳毅認為1師部隊“始終能發揚堅決勇敢頑強的戰鬥作風”,由於一直在打游擊戰,所以“獨立自主性較強”。
1師走出了一個大將(粟裕),兩個上將(葉飛、鍾期光),兩個中將(陶勇、王必成),其中“葉王陶”是我軍最著名的黃金組合,後來構成華東野戰軍的核心骨幹力量,在歷次戰役中擔負主要突擊任務,殲敵數量在全軍名列前茅。
新四軍第3師的前身是由紅25軍改編的八路軍344旅,之後發展成東北野戰軍2縱(39軍),是公認的我軍最強主力之一。該師走出了一個大將(黃克誠),四個上將(張愛萍、洪學智、劉震、韋國清),陣容堪稱豪華。
和1師相比,3師在抗戰期間的作戰記錄要少一些,這是因為他們的分佈區域主要在蘇北地區,這裏正是我軍在華中的核心根據地,因此3師除了要對敵作戰以外,更多的任務則是保護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的安全,所以陳毅才説“不患其過,而病在不及”。不過陳毅對3師的戰鬥力則是充分肯定的,稱該師“有高度的頑強性與突擊精神”,“主力團作用明顯”,缺點是“分散的游擊戰表現不甚靈活。”
新四軍向江南開進
從隊伍自身的發展來看,3師成果最大。作為“外來户”,他們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隊伍從數千人發展到2萬人,是新四軍各師中人數最多的。到了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時,他們已有3萬精鋭之師,在闖關東的各路大軍中是當之無愧的絕對主力。
和1師、3師相比,其他各師無論是戰鬥力還是隊伍發展,乃至根據地建設,均要差一個檔次,一些部隊的缺點還相當突出。
例如陳毅就認為2師“戰術思想欠靈活性”,雖然老戰士多,作戰勇敢,但幹部軍事素養差,遺留了不少原四方面軍部隊習慣密集衝鋒的毛病,因此戰鬥中傷亡過大,經常打消耗戰。5師“裝備差、戰鬥力亦弱,僅能掩護機關、税收和地方工作”,7師“遊擊習氣濃厚,地方武裝成分複雜,戰鬥力不很強,對鬼子、桂頑作戰信心欠高。”
新四軍戰士在集中學習
由此可見,在新四軍7個師中,戰鬥力最強、在抗戰中貢獻最大的,無可爭議的就是粟裕領導的1師。
該師不僅仗打得好,擴大鞏固根據地同樣走在最前頭。即便在最困難的1941年,蘇中根據地的面積也達到了蘇中總面積的近一半,多次被延安稱讚為“模範根據地”。到了解放戰爭初期,以1師為骨幹而發展起來的華中野戰軍,創造出了“七戰七捷”的模範戰例,堪稱戰爭初期我軍最亮眼的戰績。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