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國際中文教育智庫論壇“變局與創新—國際中文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專家觀點
12月16日-17日,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全球化智庫(CCG)和太和智庫協辦的2021國際中文教育智庫論壇在京成功舉辦。論壇下設三個分論壇,邀請來自高校、智庫、企業的各位專家圍繞國際中文教育的新平台、新環境、新用户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並展開雲端對話,探討國際中文教育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新平台:新技術背景下的國際中文
中文聯盟主席 王錦紅
中文聯盟主席王錦紅女士以《技術賦能 模式創新: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為題,從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和願景、中文聯盟的實踐探索、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三個方面分享了她的觀點。她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文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國際中文教育基礎堅實、市場廣闊、前景光明。教育科技的不斷創新促進了教育的公平化,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加快了新型優質資源和平台的研發、共享和普惠。作為全球最大的國際中文教育網絡平台,中文聯盟平台已經成為包含慕課、微課、直播課等多種課型,涵蓋中文學習、中國文化、中國國情、課程培訓、考試服務、教學管理、中文教師發展等多種服務,集國際中文教學指南、國際中文教學案例庫等多種資源工具為一體,可複製、可拓展的數字化綜合平台。中文聯盟始終堅持以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為使命和任務,通過加強國際間、機構間的合作,匯聚渠道、課程、技術、產品、服務等資源,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
北京語言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梅蘭書院校董會主席 李曉梅
北京語言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梅蘭書院校董會主席李曉梅女士介紹了區塊鏈技術服務於國際中文教育的情況。 梅蘭書院是為了服務華文學校而成立的,目標是幫助華校獲得多方的資源,助力華校實現自我造血功能,推動華校成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現代化正規學校。李曉梅女士認為,區塊鏈是國家必須發展的一個方向,其特點一是去中心化,全球華校共享共建;二是安全性,採用最高安全等級的區塊鏈技術;三是可追溯性,打造誠信運行的體系。梅蘭代表中華文化之花,期盼通過共享共建的平台,使每個華校都成為一個花園,大家在共同的平台上種好自己的花園,互幫互助,努力讓中華文化之花在全球盛放。
VIPKID&LingoBus創始人 米雯娟
VIPKID&LingoBus創始人米雯娟女士結合VIPKID&LingoBus線上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就在線教育如何通過語言學習推動國際交流,分享了她的觀點。她表示,首先在線語言教育成為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動力,最近幾年的中文熱讓海外的精英家庭和普通人家都意識到了學中文的重要性。其次,中文學習的教育市場表現越來越低齡化。傳統的用户羣體主要是以應試、求學或者工作為目的15歲以上年齡層用户,但在互聯網+背景下許多用户是以興趣為目的,希望從小了解中國文化,體驗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中文學習的低齡化用户除了剛才提到的華人用户外,非華人市場的小朋友們也佔到的很大的比例。結合以上兩點,米雯娟女士談了三點體會,她認為首先在線教育要從課程導向轉化為用户導向,貼近國際市場的家長和學員的需求。第二,傳統的模式驅動也需要轉變為科技驅動,能夠讓孩子有沉浸式的體驗,對孩子的學習效果也是非常不一樣的。第三,商業思維要從傳統思維轉換為互聯網+思維模式。多樣化的學習產品,既可以滿足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又可以豐富課堂,使孩子們的短期興趣轉化成為一種對於中文學習的長期堅持。
楓葉教育集團漢語教學與推廣中心總監 梁曉晶
楓葉教育集團漢語教學與推廣中心總監梁曉晶女士基於楓葉教育26年的國際課程和漢語分級教學的實踐,探討了利用新科技賦能國際中文教學,助力來華本科留學教育質量提升的議題。她表示,隨着中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深入推進,中國應該擁有一套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的中文國際課程的標準,系統地幫助留學生做好來華本科留學的準備。疫情期間線上學習需求急劇增長,在線互動式直播教學、網絡慕課等一些定製課程也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國際中文教育、在線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後疫情時代,隨着學校和教育機構有序地恢復線下教學,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希望到中國來學習。楓葉教育集團致力於系統地幫助留學生做好來華本科留學的準備,助力國際中文教育在國內外的推廣,為全球教育中國方案和標準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報道》世界語版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通訊員 拉斐爾(Rafael Henrique Zerbetto)
《中國報道》世界語版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通訊員拉斐爾(Rafael Henrique Zerbetto)先生表示互聯網為語言學習帶來了便捷。疫情雖然阻斷了線下學習,但線上學習方式讓全世界熱愛學習的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各種語言。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實力不斷攀升,中國一直秉承着良好的初衷去跟全世界分享中文教育學習,分享中國文化。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推廣國際中文教育有益於克服某些西方國家對於中文和中國的偏見。另外他建議,中文教育者應該擴大其他語種的教學,用學習者母語教授中文,能夠讓學習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文。
新環境·新全球格局下的國際中文教育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委員 馬燕生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委員馬燕生先生從“新變局下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和“國際中文教育作為全球公共文化產品的發展機遇和優勢”兩個方面闡述了他的觀點。就困難和挑戰方面,馬先生表示,首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下,國際中文教育的國際環境持續惡化,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第二,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國際中文教育的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受到了衝擊,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第三,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發展相對滯後,不能適應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發展的需求。第四,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理念模式落後,不能滿足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需求。就發展機遇和優勢方面,國際中文教育具備全球公共文化產品的主要特徵,國際中文教育作為全球公共文化產品的意義還在於它服務於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服務於主流漢語的全球推廣。隨着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全球化進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中繼續開拓創新,期待國際中文教育在“十四五”建設期間,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優勢和潛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公共文化品牌產品。
環球時報英文版外籍編輯 大衞·奈(David Nye)
環球時報英文版外籍編輯大衞·奈(David Nye)先生從記者的角度介紹了在新技術環境之下的國際中文教育。他認為,應利用網絡的傳播手段進一步推廣國際中文教育。生活在全球化的時代,跨文化交流其實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數字技術、互聯網讓我們在跨文化跨國溝通方面變得比以往更加方便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還面臨着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中國目前正在不斷地崛起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這就讓中文再次來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學中文,能夠跟中國人、中國的文化將來進行溝通,認為懂得中文會帶來發展的機會和機遇,提升自身的可能性。進入21世紀,許多移動應用是推廣國際中文教育的潛在工具,比如:TikTok在海外擁有廣大的用户羣體。現在是中國的時代,是中文的時代,國際中文教育應該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迎接更好的未來。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國際合作中國主管、教授 曾敬涵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國際合作中國主管曾敬涵教授從高等教育的視角以蘭卡斯特大學的國際中文教育為例,介紹了英國國際中文教育的現狀。他表示,首先國際中文教育在英國語言教育下行的情況中異軍突起,原因有三點:一是東方文明的吸引力,漢學和中國研究的興趣沒有變;二是,參與中國崛起的務實需求,需要更多的人瞭解中國來從中獲益;三是國際化未來的重心是亞太,學習中文就成為了掌握未來的密碼。因此,對語言、對中文的需求,實際上就是對中國未來的預期,這兩個是緊緊結合在一塊的。蘭卡斯特在國際中文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創新的模式,做到與所在國緊密相關、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中文教育。此外疫情影響依然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方面英國大學的財政收入嚴重縮減,語言教學整體收到影響;其次國際學生減少導致英國大學相關資金減少;第三,疫情導致教師資源減少;第四是不同國家/地區疫情防控政策不同,英國學生中文學習的出國交流訪學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副教授 朱塞佩.薩默 (Giusepps Samo)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副教授朱塞佩.薩默(Giusepps Samo)先生表示國外對於學習中文的熱情與需求逐年增長。歐洲學界許多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學習和研究中文。中文論文、出版物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關於古文、古漢語的研究也越來越多。AI等新興技術和語言學理論結合能夠為我們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提供啓示。同時,機器翻譯技術能夠讓學生更快地開展中文與其他語言之間的筆譯。中文的國際地位逐年提升,將來中文可能成為與英文一樣的國際通用語。
新用户:面向新世代的國際中文教育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CCG全球化智庫的特約研究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的高級研究員 杜伊文(Evan Due)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CCG全球化智庫的特約研究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的高級研究員杜伊文(Evan Due)教授從教育觀察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對於國際中文教育現在所面臨的發展趨勢、發展環境的一些思考。他認為,在當下,國際中文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中文越來越成為一個國際化的語言。中國已經成為比較受歡迎的全球留學目的地國,“留學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品牌,這是推廣國際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之下,推進中國研究與推廣中文學習同樣重要。中文如果要真正地成為國際化的大語種的話,需要在師資、課程等方面加強建設,克服地緣政治方面的束縛,在政策和技術上提供更好的支撐,在戰略和規劃的層面加強研究。Evan Due教授認為,在中國整體經濟發展驅動下,新世代的青年人們對於中文的學習動機很強烈,中文在全球的年輕人眼裏來看是很重要很酷的一門外語,現在互聯網又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學習條件,打破了學習中文的障礙和短板,使得年輕人通過學習中文,理解中國文化,進而促進良好的國際關係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劉復興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的劉復興教授以《關於國際青年對中國認知的分析與發展國際中文教育的建議》為題,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國際青年對於中國的認知的議題。劉教授首先從國際青年對中國整體好感度,中國新冠抗疫的表現,國際青年來華的意願,“一帶一路”倡議等幾個層面進行了數據研究,他發現第一來華留學的熱度增強,第二來中國學習的動機發生了轉變,第三國際青年對中國高等教育高度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代表着未來社會中堅力量的國際青年,學習中文的慾望也會越來越強烈。但在比較參與中文學習的國際青年數據顯示,學習中文的整體比例不高,主要表現在對中文的掌握水平,學習途徑等方面。因此,劉教授建議發展國際中文教育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創新發展,其次要重視語言學習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功能,第三是建設高質量的國際中文教育體系,第四要分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國際中文教育。
廈門大學“新漢學計劃”項目博士生 愛絲麗(Ashley Brown)
廈門大學“新漢學計劃”項目博士生愛絲麗(Ashley Brown)同學一直致力於研究和學習有效的、創新的教學方式來推廣國際中文教育。會上愛絲麗同學同大家分享了她獨立開發的新式漢語教學方法——MANDARIN ON THAT BEAT,並探討了在當今時代,如何更有效的教授漢語。她認為,教育者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雖然我們頭腦掌握語言的方式沒有改變,但我們的教學方式需要與時俱進。音樂已經被證明可以促進外語語言的習得,國際中文教育在教學方法中可以考慮在課堂中融入音樂的方式,讓課堂變得豐富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正曦(Mohamed Jihad)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埃及同學劉正曦(Mohamed Jihad)分享了在自己學習中文的困難和解決方法。他表示,年輕人對於學習中文的熱情很高,高需求更渴求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另外教學方法的改變也能讓學習中文變的更加生動有趣。他表明自己之後的研究方向也將從從播音主持的角度,探討學習中文更加有效的方法,向更多人去傳播學習中文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太和智庫研究員、完美世界教育副總裁、完美世界教育研究院院長 楊昊
太和智庫研究員、完美世界教育副總裁、完美世界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昊先生結合功能遊戲的發展,介紹了功能遊戲與國際漢語教學結合的可能性。他認為,遊戲有兩個作用:一是讓我們的學習者更加開心,在不經意間用他的眼睛、耳朵、手指去接觸我們的漢字、詞彙等等;二是幫助漢語教學的課堂的老師減輕負擔。我們需要從青年人的角度、青年人的需求去考慮、去設計更多遊戲輔助國際漢語教學,豐富資源手段,推動建設高質量的國際中文教育體系。
閉幕式
2021國際中文教育智庫論壇一天半的研討活動當中一共有18位中外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士,圍繞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全球格局、技術變化和用户需求,對未來的創新路徑展開了富有真知灼見的討論。閉幕式環節,來自全球化智庫的曲梅博士、中國傳媒大學邵華冬教授和來自太和智庫的楊昊研究員三個分論壇的主持人,分享了三個分論壇的成果。
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AGTO)國際教育項目負責人、全球化智庫(CCG)國際教育項目經理 曲梅
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AGTO)國際教育項目負責人、全球化智庫(CCG)國際教育項目經理曲梅表示分論壇一以“新平台:新技術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為主題,旨在從不同角度整合和分享以新技術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經驗。面對日益旺盛的國際中文教育需求,傳統國際中文教育機構不斷開拓創新,利用新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力爭為全球中文學習者創造觸手可及的中文學習環境和隨時隨地瞭解中國的窗口。論壇匯聚了國際中文在線教育領域的四位領軍人物和一位外國專家,他們依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分別從數字資源平台共建共享、區塊鏈技術賦能海外華文學校、青少年個性化中文在線學習、國際學校來華留學預科課程虛實融合模式探索,以及國際中文教育全球推廣方式幾個方面,分享瞭如何在新技術環境下,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惠及全球、溝通民心。從五位嘉賓的分享,我們可以發現,在新技術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不僅在形式上、參與主體上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更依託技術優勢,實現了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雙向交流的教育理念和共建共享、民心相通的全球治理願景。希望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先行者、後來者,不斷開拓創新,擁抱新技術,以語言為媒介,為世界展現真實、全面、立體的,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消除偏見和誤解,共塑美好未來。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 邵華冬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邵華冬老師表示分論壇有四位嘉賓圍繞主題是“新環境·新全球格局下的國際中文教育”進行深入研討。他們分別從國際中文教育的定位,教育方式,技術環境,教育政策,國際環境等各個方面闡述了對於國際中文教育的理解,並不約而同談到了國際中文教育在國際格局變化和疫情影響下,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包括漢學家及各方人士,都對漢語的語言、文字的學習熱情持續上升。與此同時,國際中文教育也遭遇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四位嘉賓不僅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和研究成果,並與參會的老師、同學們、嘉賓們進行了熱烈的溝通和交流,分享智慧,達成共識。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下,各國對於中國的語言文字的學習熱情扔在持續高漲。雖然面臨國際形勢的困局和疫情的挑戰,但大家還是克服了各種困難,共同推進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發展,各位嘉賓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太和智庫研究員、完美世界教育副總裁、完美世界教育研究院院長 楊昊
分論壇三的主題是新用户·面向新世代的國際中文教育,共進行了五個主題發言的分享。五個主題分享當中,有觀察、有數據、有實踐,呈現了一場立體的多元的全面的研討活動。來自加拿大的Evan Due教授,從觀察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對於國際中文教育現在所面臨的發展趨勢、發展環境的一些觀察和思考。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的劉復興教授,跟我們分享了全球青年對於中國的認知和態度的這種變化和差異。來自廈門大學的博士生愛絲麗同學、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埃及的劉正曦同學以及我本人,分別從實踐的角度去分享了不同的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的一些方法。希望這五場主題發言能夠為國際中文教育未來發展從面向青年需求,優化用户體驗,豐富資源手段等方面帶來助益,共同推動高質量的國際中文教育體系向着更好的未來建設和發展。
2021國際中文教育智庫論壇以“變局與創新——國際中文教育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分設“新平台·新技術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新環境·新全球格局下的國際中文教育”和“新用户·面向新世代的國際中文教育”三個分論壇,旨在開啓智庫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共同推動語言的推廣和文明的互鑑。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