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二戰中,德軍最有效率的作戰編制毫無疑問就是戰鬥羣(Kampfgruppe)。

戰鬥羣和常見的“軍—師—團—營”的正規編制不同,而是在戰鬥中根據作戰任務需要,從各個部隊抽調不同的兵種單位而構成特遣編隊,沒有特定的編制,可以靈活的調用兵力,在局部地區執行極有效率的任務。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本篇文章就專門給大家講解一下“戰鬥羣”這一二戰中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跟很多人想的不同,戰鬥羣從來都不是德軍在主力部隊被打散後臨時拼湊起來的產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之前,之前德軍內部中就已經有“戰鬥羣”這一概念。

1933年德軍國防部部隊局出版了《作戰指揮》一書,由國防軍的路德維希·貝克大將、維爾納·馮·弗裏奇大將和奧托·馮·施蒂爾普納格爾步兵上將共同主筆撰寫,相當於德國陸軍在整個二戰期間的作戰規程。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在《作戰指揮》這本書中,第一章就提到“戰鬥羣”的概念:

“特遣編隊根據戰役和戰術任務制定——前衞、後衞、側衞、行軍縱隊,以及戰鬥羣,應儘可能保證部隊完整性。”

從這裏就可以看到德軍內部對於“戰鬥羣”的定義是一種特遣編隊,為了執行特定的任務而誕生,所以沒有固定的編制。

早在一戰時期,戰鬥羣就在德軍中得以應用。

1914年在東線爆發的羅茲戰役中,為了方便切割俄軍第一集團軍防線,德國第一騎兵指揮部指揮官里希特霍芬中將就根據自己麾下騎兵團團長的性命,搭配附近第11軍的步兵、炮兵、工兵組成了一個戰鬥羣,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各國各個兵種都有嚴格的劃分,像是“騎兵”、“炮兵”和“工兵”之內,但是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領,技術的進步導致原有的嚴格兵種劃分編制難以適應當時的戰爭形式,

所以到了一戰後期,德軍便普遍採取一種名為“暴風突擊隊”的戰術,組建專門用來突破防線的突擊小組。這些暴風突擊隊擺脱了兵種嚴格劃分的束縛,他們配備了包括步槍、衝鋒槍、手槍、火焰噴射器在內的大量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炮,這樣每一支暴風突擊隊都可以看是一個小型化且能夠獨立作戰的編制,並在接下里的皇帝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於是這種可以有效用於完成任務的編制方式就被德軍保留了下來,並在接下來20年的時間之內改進演變為全軍普遍採用的戰術規程。

到了二戰時期,隨着戰鬥的複雜程度愈發加劇,德軍步兵不僅要和敵軍步兵作戰,很多時候他們還要和敵軍的坦克、堡壘、機槍掩體作戰。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只依靠步兵已經無法有效的完成作戰任務,德軍步兵必須要得到諸如反坦克炮、炸藥、火焰噴射器、坦克、突擊火炮此類的增援武器才能有效的完成作戰任務。

因而在實際的作戰任務中,德軍往往會組建許多專門用來執行某一任務的小規模諸兵種合成作戰單位,也就是我們現在提到的“德軍戰鬥羣”。

毫無疑問,戰鬥羣編制的存在,使得德軍能夠集中該地域內最優秀的士兵和軍官,及時有效地執行地執行作戰任務,對於要同時對抗美、英、蘇三國軍隊的德軍來説,這種靈活編制的方式極為重要。

因為在二戰的中後期,經常出現很多德軍部隊被打散的情況,這時可以靈活編組的戰鬥羣就可以把周圍被打散的部隊集結起來,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軍官指揮下重新堵住防線上的缺口。

以著名的“舍雷爾戰鬥羣”為例:

1942年1月,趁德軍在莫斯科的部隊已經疲憊不堪的時候,蘇軍發動了全面反攻,這次強有力的反擊直接導致了大量的德軍部隊因為來不及撤退而被蘇聯包圍,屬於第16集團軍的第2步兵軍的10萬人就被蘇軍包圍在德米揚斯克地區。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為了消滅這10萬德軍,蘇軍派遣第三突擊集團軍突擊霍爾姆小鎮,意在堵死德國第2步兵軍撤退的通道,徹底消滅包圍圈裏的德軍。

當時的蘇聯第三突擊集團軍由馬克西姆·阿列克西耶維奇·普卡耶夫大將指揮,總兵力高達5萬餘人,還有35輛坦克,142門火炮。

而駐守霍爾姆地區的德軍卻是由很多小股部隊臨時組織起來的一支戰鬥羣,包括原123步兵師的1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第329步兵師的553步兵團,第218步兵師的部分單位,還有一個第8山地突擊隊,以及第65預備憲兵營和第1空軍野戰團殘部,總共加起來有6500人左右。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而且很多部隊都是在之前的莫斯科戰役已被蘇軍擊潰的潰兵,第1空軍野戰團就在先前戰鬥中被蘇軍重創,兵員損失慘重,加上第65預備憲兵營也才只有800人。

但就是這6500人,硬是在德軍舍雷爾准將的指揮下,擋住了蘇軍總計達6個步兵師、6個獨立旅和2個坦克旅發動的不下100次主要攻勢,並且擊落敵機兩架及摧毀42輛敵軍坦克,還主動發起了10次步兵突擊和42次反擊,成功的守住了霍爾姆鎮這個戰略要點,直到6月底才被德軍其他部隊輪換掉。

從這個戰例中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德軍的戰鬥羣編制在德軍前方戰線潰敗後起到了救火隊的作用,多次幫德軍守住了搖搖欲墜的防線,給德軍的重新部署和撤退提供了時間。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而戰鬥羣不僅是防禦戰中的“救火隊”,也可以充當進攻時的攻擊矛頭。

在勒熱夫戰役中,為了從蘇軍的薄弱處發起反擊,德軍莫德爾元帥調集了8個師的師屬偵察營在卡爾·弗裏德里奇·馮·梅登上校的指揮下組建了“莫德爾騎兵旅”,冒險從蘇軍意想不到的沼澤區發動攻擊,一舉殲滅了滲透到勒熱夫地區以南的蘇聯第39集團軍。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同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22裝甲師的艾德塞姆上校,也在戰鬥中就組建了屬於自己戰鬥羣。

在1942年8月23日,這個戰鬥羣包括了艾德塞姆自己的一個團,第21裝甲擲彈團,89裝甲炮兵團的兩個營,第53火箭炮團的一個連外加兩個防空作戰羣和第800特戰連,之後為了適應不同任務的徐亞,艾德塞姆又多次解散並重組自己的戰鬥羣。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而在1944年的突出部戰役中,由約阿希姆·派普中校指揮的派普戰鬥羣也在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整個戰役中德軍SS第六裝甲集團軍突進最遠的一支部隊,給美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在盟軍中其實有很多跟德軍戰鬥羣類似的單位存在。

在蘇軍中,經常會有加強單位,就是將其他不同單位的部隊配屬給一支特定的部隊,讓這支部隊可以適應更復雜的戰鬥任務,在蘇軍中這種單位一般的名稱是在XX單位加強下投入作戰的XX單位,英美軍隊也和這個類似。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作為最早和德軍交戰的國家,英國也使用過一種“喬克”戰術,即把裝甲部隊、炮兵部隊和卡車運載的步兵,分編為遊動作戰的“喬克縱隊”。

“喬克縱隊”攜帶一週的補給物資,繞到後方襲擊德軍的後方單位及補給線,在十字軍行動中,英軍的這種戰術給隆美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這種編制方式和德軍的戰鬥羣很像,但“喬克縱隊”只是用來襲擾德軍的補給線,而沒有辦法向德軍戰鬥羣一樣做到靈活編制。

但盟軍的這種編制方式卻和德軍戰鬥羣編制完全不同,最本質的差異在於“加強”往往是在現有部隊基礎上做出的改變,部隊大體兵種編成比例不變,步兵團不會因為加強了幾輛坦克而變成坦克團。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以美軍中的RCT( Regimental Combat Team)編制為例。

朝鮮戰爭中的“北極熊團”就是一個RCT編制的團級作戰隊,在1950年11月27日的時候這個團下屬:第32步兵團1營、第31步兵團前指、第31重迫擊炮連、第31步兵團3營、第31步兵營後指,第31坦克連還有第57野炮營的營部營部連,勤務連,A連、B連, 第15防空營D連。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可以看到,美軍RCT編制還是以原先的部隊編制為基礎,之後再增加其餘的作戰部隊,而德軍的戰鬥羣卻有很大的隨機性。

既有像“莫德爾騎兵旅”這樣由8個偵察營組成的單位,也有派普戰鬥羣這種由坦克、高射炮、炮兵組成的多兵種混合單位,甚至是“舍雷爾戰鬥羣”這種把很多被打散的部隊組織起來的戰鬥羣,這些戰鬥羣往往在成型之後就可以投入作戰當中。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即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已經油盡燈枯的末期,大量靈活編制的戰鬥羣也可以在防禦戰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成功的為搖搖欲墜的納粹德國續命了幾個月。

在整個二戰中,也只有德軍在經常使用戰鬥羣的編制,而同盟國的軍隊卻很少可以像德軍一樣可以隨意抽調部隊組成戰鬥羣,高效的執行任務。

杜普伊研究所曾有一份戰鬥效益指數表,認為德軍師普遍比盟軍師的“戰鬥效益”要高出20%~30%,這使得西線盟軍在擁有絕對的裝備、兵力、火力優勢的情況下,也很難在德軍身上打出多高的戰損比。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這使得佔有絕對優勢和物資補給的美軍在對戰德軍的時候也只有1:2.5的戰損比,而除了美軍之外的英軍、法軍、加拿大軍隊在面對德軍的時候戰損比又往往是德軍佔優,最後西線德軍與盟軍地面部隊的戰損比接近1:1。

舉例來説,在1944年卡倫坦附近的戰役中,德軍第六傘兵團以不滿一個團的有限兵力,在沒有火炮,坦克及反坦克武器支援的情況下,以機槍,迫擊炮和36具鐵拳反坦克火箭筒,利用地形及靈活的戰術,成功阻擊美軍101空降師,另一個步兵師以及一支裝甲部隊的進攻達三天之久,最後成功撤退。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而在市場花園行動中,多個德軍戰鬥羣更是打破了英國第一傘兵師和裝甲部隊會合的希望,讓市場花園行動成為了蒙哥馬利一生的污點。

那麼德軍到底是怎麼實現“戰鬥羣”這一靈活的戰術編制的呢?

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

1、優秀的訓練:

德軍的戰鬥羣編制是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來實際運用,因而沒有任何侷限性,不存在規模、兵種、武器裝備方面的限制,大的戰鬥羣有上萬兵力,囊括坦克、高射炮、機械化步兵、工兵等多個兵種,小規模的戰鬥羣可能只有幾個連的兵力。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在二戰中,德軍的裝甲兵和步兵軍官,都要同時學習步兵和坦克的兩種作戰戰術,保證雙方之間可以互相理解、有效配合。

早在戰前,德軍高層就把步兵、坦克、炮兵和工兵在戰鬥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進行了規定,而軍官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分屬不同兵種的單位在戰鬥中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靈活的任務式指揮方式

任務式指揮起源於任務式18世紀的普魯士軍隊,在19世紀初期被普魯士軍事改革家進一步發揚,德國曆史學家瓦爾特·戈爾茨在《德軍總參謀部: 1650- 1945年》一書中寫道:

“格奈澤瑙創造了典型的普魯士的指揮方法。他要求擬定命令要簡潔明瞭,下達命令要準確快捷,儘量下達概略性指示,給下級留出在總任務範圍內行使自主權和獨立定下決心的空間。正是這個依靠下達指示的間接指揮法,需要在未來有一個接受統一教育訓練、 具有統一思維方式的軍官集團。雖然這樣一個軍官 集團還遠沒有產生,但已經有了基礎樣板。早在腓特烈二世時代,當腓特烈大帝對不同戰場,上分散作戰的部隊下達任務時,也經常利用下達指示的方式進行指揮。民眾軍隊組織機構錯綜複雜,這就要求在總計劃範圍內給下屬以更大的自主權。“

到了19世紀中期,擔任普魯士總參謀長的老毛奇正式將任務式指揮推廣到整個普魯士軍隊:

“老毛奇這麼做,必然推動了戰役思想的發展,因為此後的指揮與控制不僅通過命令,也通過對一個戰鬥理念的理解來執行。在不干擾他們具體規劃的情況下,總參謀長將目的指向的任務分派給部隊指揮官和其他指揮官,他們需要在整體規劃的框架內將其完成……這一程序讓指揮官在行動的時候能夠對不可預見的事情做出迅速、靈活的反應……但也存在着諸如下級領導人不能在上級領導理想框架內行動,或者下級犯錯等風險。為了顯而易見的更大好處,老毛奇願意承擔這種風險。”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任務式指揮賦予了前線軍官極大的自主權,只要可以完成任務,他們可以用自己想用的任何方式,這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他們的進攻慾望,讓他們變成一台有靈魂的殺戮機器,戰術呆板的部隊在遇見這樣的軍隊的時候通常會很吃虧。

3、一流水平的軍官團隊

在整個二戰中,德國的實力並不如美蘇等大國,但德國的軍官的指揮能力卻完全可以和美蘇兩國的軍官一較高下,甚至可以超越他們。

由於很早就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德國的軍官在參軍之前就已經有不錯的知識水平,專業的軍事培訓強化了他們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同時德國的軍官普遍都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前線作戰經驗。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就比如説隆美爾,在成為元帥之前,隆美爾先在法國和北非指揮過師級和軍級單位參與過戰鬥,而更早之前,隆美爾更是以排長、連長的職位打完了四年時間的一戰。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而指揮派普戰鬥羣的約阿希姆·中校,早在1940年法國戰役的時候就以連長的職位參與了戰鬥,之後派普一直在前線作戰,參與了東線一系列的血戰,包括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哈爾科夫反擊戰,直到1944年才隨着警衞旗隊師回到西線作戰,積累了很多的作戰經驗。

合格的軍官培訓,再加上豐富的前線經驗,足以讓德軍的軍官適應複雜多變的戰況,從而靈活的編制部隊展開有效的反擊。

關於德軍的戰鬥羣,你們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嗎?

喜歡文章可以點一下關注,我會持續更新優質文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

部分參考資料:《一戰全史》、《德軍總參謀部: 1650- 1945年》、《作戰指揮》、《德國戰爭的神話與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坦克戰》、《死亡之星:黨衞軍第3“骷髏”師戰史》、《突出部戰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17 字。

轉載請註明: 二戰德軍最有效率的部隊編制“戰鬥羣”到底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