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學術“金字塔尖”的大學如何面對挑戰?中外大學校長探討大學變革之路

不再是學術“金字塔尖”的大學如何面對挑戰?中外大學校長探討大學變革之路

大學,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不少新興領域,最新的變革發生在企業,而非素有學術“金字塔尖”之稱的高校;從就業市場看,大學教給學生的很多知識、技能,與學生畢業後的工作崗位要求不相適應;甚至,高校的既有知識體系和課程構架,已落後於科技和產業發展……

“我們希望畢業生要具備大約15項技能,其中超過一半的技能無法在課堂中習得,包括情商、領導力、社會影響力、韌性、靈活性、談判技巧、溝通技巧等。”與會的英國拉夫堡大學副校長拉切爾·湯姆森的一席話,更是激發不少高教界同行的熱議。

大學應該怎麼辦?高等教育該如何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的快速迭代?日前,在上海大學舉行的“全球大學校長論壇”上,多位中外大學校長共同探討大學變革之路。“變革”成為此次論壇中的一個高頻詞。

不斷適應主動求變,人才培養要有新規劃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大學的印象基本停留於學術“金字塔”,而現在,大學不僅僅承擔人才培養的使命,還要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重新設計。到2050年或2060年,人類社會將進入碳中和時代,科學技術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將“重構”,人類的生活方式,包括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大學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作為學術機構、人才培養機構,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人才培養要提前佈局。”

東華大學副校長邱高直言不諱指出,當前,多數高校的專業教育過於固化,僅僅基於現有的一些學科體系、將現有的甚至已經陳舊的知識傳達給學生。然而,隨着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發展,專業領域的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大學教育在頂層設計層面也要有所“升級”,要在有限的時間裏,為學生提供更動態、靈活和多元的選擇。

“大學要對教育的新形態和教學的新模式開展研究。”上海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劉昌勝指出,諸如元宇宙驅動的泛在教育以及虛擬教育等,大學要高度重視這些可能引領技術革新發展的教育領域、不斷適應新變化。

更多社會所需的“能力”,在大學課堂外習得

步入互聯網時代,信息領域的變化使得許多新的職業產生,同時,許多職業也將瀕臨“消失”。“大學必須要採取全新的策略,來應對學生可能面臨的多樣化職業發展道路。這需要老師和學術界共同思考。”里斯本大學校長費爾雷拉提出的這一現實問題,也是多位中外大學校長關注的人才培養命題。多位校長談到,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更大程度上是對其社會適應性、對社會的貢獻度,以及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能力的綜合評定。

費爾雷拉認為,大學生不僅僅要在學校、教室中獲得一些具體的知識或技能,各種各樣社會所需的“能力”,其實都是在大學課堂外習得的。因此,我們要重新設計學校,高等院校應該具備全新的知識要求和發展戰略,這需要高校在社會大環境中尋求合作。“因為沒有一個模式可以符合所有的需求,大學必須找到最好的方法,為社會發展賦能。”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上海大學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9 字。

轉載請註明: 不再是學術“金字塔尖”的大學如何面對挑戰?中外大學校長探討大學變革之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