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末的時候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的後代還是王爺嗎?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經典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户部。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
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敍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鐵帽子王望文生義,就是永久的王爺,持續的時間不會降等級。大年夜家都曉得,王爺都是三妻四妾,弗成能只有一個兒子,但鐵帽子王只有一個名額,一旦有人持續了這個鐵帽子,那其他兄弟必須去參加測驗,根據測驗成績來冊封位,固然這個測驗不會太簡單,畢竟清廷計劃這個規定的目標就是增加開支。
流水的王爺,鐵打的帽子

雍正對胤祥這個親兄弟那是真好,不只封為他鐵帽子王,他逝世後還將其“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獨一事例。胤祥的爵位由第七子弘曉持續,同時第一子弘昌、第三子弘暾、第六子弘昑都封為貝勒、第四子弘晈為郡王。
也就是説,怡親王這個鐵帽子只有一頂,被後輩弘曉戴走了,其他後輩固然也被雍正封了爵位,最高的也就是弘晈郡王,但不世襲,所以後輩中除了弘曉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王爺了。

鐵帽子王實在並差別等於永久的王,鐵的只是帽子,並非帽子下面的人。同時戴了這頂鐵帽子的,也並不料味着有了免逝世金牌,可能胡做非為,鐵帽子王是一個高待遇但還必須遵紀守法的好公平易近。不然帽子保存,戴帽子的人得換一個。弘曉持續了胤祥的怡親王鐵帽子後,其後輩就呈現瞭如許的情況。
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他在康熙時期就和胤禛關係很好,並大力支持胤禛繼任皇位。胤禛即位後,就是雍正皇帝了,不久,胤祥就被封為了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由於胤祥在治理朝政上功勞很大,於是雍正封他為鐵帽子王,也就是世襲罔替,就是説他的子孫後代世襲他的爵位。

那麼他的子孫不止一個,是不是都可以世襲他的爵位呢?當然不是,按照宗法制度,是由嫡長子繼承爵位,如果沒有嫡子,就是長子繼承,以此類推。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的兒子中誰繼承了他的爵位。
胤祥一共有九個兒子,但是繼承他爵位的事第七個兒子,弘曉。為什麼會是他呢?因此他的長子弘昌的母親是側福晉瓜爾佳氏,而且他捲入了弘皙案中(爭奪皇位),因此他沒有資格繼承爵位。他的第三子弘敦是嫡長子,母親是嫡福晉兆佳氏,但還沒來得及冊封世子爵位他就去世了。

第四子弘晈是嫡次子,按理來説,他哥哥去世了,他理應繼承爵位,可是他也沒有繼承爵位,因為他也參與到了弘皙案中,這樣他也就沒資格承襲爵位了。第六子弘皊的母親也是側福晉,當然也不會優先考慮他。所以承襲爵位的就是第七子了,他的母親是嫡福晉,而且兩個哥哥都沒了資格,就只能順位給他了,他也算是運氣不錯。
總結:自乾隆之後,清朝諸帝還是嚴格遵守着其先祖賜予胤祥後人世襲罔替的特權的,雖怡親王世爵被慈禧短暫剝奪過,但很快就恢復,怡親王的傳承並未中斷。總得説,胤祥的後人自獲得世襲罔替的特權後,怡親王世爵一直是世代傳承着,直至跟隨清朝一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