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苛刻的《凡爾賽合約》將昔日強大的德國,拆分的四分五裂,高額的戰爭賠款,以及限制軍隊規模,意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對其進行“閹割”。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國人,卻將所有的不滿情緒指向法國。
原來,作為戰勝國之一的法國,極力推崇對德國採取最嚴厲的制裁。究其原因,自然是兩國曆史上的恩恩怨怨,尤其是普法戰爭後,深受《法蘭克福和約》的羞辱,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法國居然在歐洲找不到一個盟友。這是為什麼呢?
俾斯麥利用英、俄兩國矛盾,阻止法俄聯盟。
普法戰爭,對於分裂400多年德意志民族來説,終於完成了民族統一大業,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並迫使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法蘭克福和約》。而作為功臣的俾斯麥,十分清醒兩國的矛盾不可調和,必須對其進行壓制,尤其是外交上的孤立。
從地理位置上看,在歐洲對德國最大的威脅是俄國,一旦法俄聯盟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德國,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孤立法國的核心就是,一定不能讓法俄結盟,但如果“舔着臉”主動迎合俄國,對方一定會漫天叫價,甚至被綁在他們的戰車上。
如何讓俄國主動?俾斯麥的做法是利用英國打壓俄國,逼其主動與德國交好。俄國是由內陸國家發展而來的,十分看重出海口,儘管擁有聖彼得堡港,但長達半年的結凍期,嚴重影響了其商業和軍事的作用,他們又將目光盯在了君士坦丁堡。
這是通過黑海進行海上運輸的必經之路,奪取黑海海峽成為俄國曆代沙皇的夢想。而當時統治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只得依靠英國的幫忙才使其未能得逞。當然,英國為保護印度和英、印之間的貿易線,始終戒備俄國對土耳其的入侵。
雙方在克里米亞大打出手,結果俄國失敗,黑海實行中立化政策,兩國矛盾加劇。1870年,俄國借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之機,單方面宣佈廢除黑海中立化,俾斯麥表示支持。英、俄兩國再次大打出手,俾斯麥一反常態地與奧匈帝國結盟。
這下,俄國慌了,與土耳其的戰爭還未結束,又與英國交惡,而德、奧同盟徹底地將俄國置於孤立的境地。最後不得不向德國主動示好,簽訂雙邊安全協定,規定俄國在德、法兩國衝突中保持中立。這成為俾斯麥外交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筆。
《德、意、奧同盟條約》,全面孤立法國。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為同盟,眼看着英國與俄國在巴爾幹“兩虎相爭”。而法國的衰弱,讓英國失去了一個遏制俄國的幫手,不得不忍氣吞聲地接受,俄國的軍事力量再次進入黑海。當然,俾斯麥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擴張。
統一後的意大利,在歐洲大國中實力最弱,又比其他小國強大。然而,其實力不濟,野心卻不小。俾斯麥儘管十分看不上意大利,對其不切實際的雄心壯志更是嗤之以鼻,特別是毫無戰鬥力的軍事力量,簡直就是笑話,但還是接受其為盟友。
在俾斯麥看來,一方面,剝奪法國的一個潛在盟友;另一方面,使奧匈帝國獲得一個友好的鄰國,共同對付俄國。更重要的還是想借意大利“搭橋”,拉近與英國的緊密關係,挑撥英、法兩國關係,並遏制俄國的擴張。
由於英、法兩國為爭奪埃及,以及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雙方關係急轉直下,而意大利也因突尼斯與法國矛盾很深。於是,在俾斯麥的唆使下,英、意、奧匈三國簽訂了《地中海協定》,共同維護地中海地區的穩定。這次,俾斯麥很滿意。
首先,在外交上孤立法國的同時,又孤立了俄國,使得俄國越來越離不開德國的支持,更加依賴其在英、俄戰爭中保持中立。而俾斯麥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不僅將雙方的注意力從法國身上移開,而且俄國也不敢與同樣被孤立的法國結盟。
其次,加深英國與俄國的矛盾。由於《地中海協定》明顯是針對俄國,使得英國深陷巴爾幹半島。儘管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始終沒有放鬆對德國的戒備,但因德國在巴爾幹並沒有實質利益,反而抵消了對德國的關注度,全力對付俄國。
更關鍵的是,該《協定》是英國與德國的兩個盟國簽訂的協議。也就是説,英國承擔了援助兩個盟國抗擊俄國的全部責任,而德國卻置身事外,過的“逍遙自在”。至此,俾斯麥煞費苦心構建的孤立法國、迫使俄國保持中立的外交體系大功告成。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