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大家好,我們的十日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雖然能言善辯的盧思道在南朝人面前沒有丟人,但是卻在自己人面前栽了一個大跟頭。這一次和盧思道不持操行,好輕侮人有關。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的讀者,一定都知道里面的小故事:侍郎是狗、御史吃屎。
紀曉嵐升任禮部侍郎,和珅和中堂設宴為他慶祝,在宴會中故意牽來一隻狗,問是狼是狗,因為諧音"侍郎是狗",意在取笑紀曉嵐。當時和珅的正式官職是尚書,所以紀曉嵐就説可以從尾巴來區分是狼還是狗,尾巴上豎是狗,諧音"尚書是狗"。
眼看和珅下不來台,一個拍馬屁的御史説狼吃肉狗吃糞,是狼是狗(侍郎是狗),顯而易見,又把皮球踢給了紀曉嵐。紀曉嵐於是説,狗這東西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再看那個御史弄了個大紅臉,無地自容。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其實,古代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很多,今天我們就説一個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比紀曉嵐這些要高級多了,如果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他們之間在互相誇獎,其實是針鋒相對的互相罵人。
我們在《八米盧郎聽起來像日本名字,其實並不是,而是對一位詩人的敬稱》一文中提到了八米盧郎盧思道,他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並且口才便給。他就經常和人鬥嘴,並以此為樂。最有名的一次鬥嘴,發生在他作為北齊的使者出使南陳之時。
當時因為五胡亂華,中原的文化精英紛紛南遷,而北朝的統治者都是一些靠武力發家的大老粗,沒有什麼文化,導致北朝成了文化的沙漠,北朝文人的水平一度比南朝文人差很多。
對此南朝之人看在眼裏,樂在心裏,時常對北方文人進行諷刺。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而此次盧思道到南朝的訪問,雖然表面波瀾不驚,但其實充滿了文斗的色彩。
正值江南的春天,草長鶯飛,煙柳細雨,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面對盧思道的出現,南方文人早就憋足了勁要讓這個北方漢子出醜。於是有人吟詩道:
榆生欲飽漢,草長正肥驢。
這兩句詩描寫的是江南春天裏的常見植物,榆樹和草,諷刺的確實北方人缺衣少食。
當時北方因為連年戰亂,糧食歉收,致使饑民遍地,飢餓的百姓什麼都吃,榆樹渾身是寶,於是榆樹的榆錢、榆葉、榆皮都被用來食用,還有一些能吃的草也被用來充飢。久而久之,這些能吃的樹葉子和草在北方成為人們的日常食物,所以南朝人用這句是諷刺北朝人像驢一樣樹葉、草都吃,而驢也是極俗之物,進而諷刺北朝文人都是俗人。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沒辦法,人家説的都是事實,也沒有什麼好反駁的,盧思道只能通過親情來做文章。於是他也吟了兩句:
共甑分炊米,同鐺各煮魚。
當時北方受鮮卑人的影響,多有合餐的習慣,而南方由於世族大家較多,所以仍然保持分餐的習慣。盧思道認為大家聚在一起合食是熱情與和睦的表現,而分開來吃則顯得生分。
南朝人在同一個鍋裏蒸飯卻分開吃,同一個鍋裏煮魚卻各自撈起吃自己的。而且根據《禮記.曲禮上》中確有記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飯黍毋以箸",盧思道説分餐是南朝人的缺點,也有一定的道理,這一局算是扳平了吧。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有一次他見到了通直郎封孝騫,因為封這個姓在北朝並不是名門高姓,而盧思道的范陽盧氏卻是名門望族。因此,盧思道嘲笑封孝騫説道:"你既然姓封,那一定是'封豕'之後吧?"
封豕是大豬的意思,意在挖苦封孝騫祖上無人。
可是這個封孝騫也不是無能之輩,立馬回了一句:"你既然姓盧,那一定是'盧令'之後吧?"
因為盧思道的祖上盧植曾經在東漢末年做過尚書令,因此封孝騫尊稱盧植為盧令。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但是,如果只是這樣封孝騫豈不是吃癟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人家這句話還有深意,因為盧令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詩經中有《國風·齊風·盧令》一詩,描寫的是一隻黑狗,盧本是黑狗的意思,因為本詩以"盧令"為名,所以人們也經常以"盧令"代指黑狗。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其人美且鬈。
盧重鋂,其人美且偲。
這樣,盧思道着實吃了一個啞巴虧。他出口傷人在先,卻不成想被人家口不帶髒字的回懟了過來。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俗話説:"辱人者,人恆辱之",象本文開始寫道的御史以及正文中的盧思道,都是這樣的人,靠着能言善辯的嘴侮辱人可能會一時得逞,但總有一點天會遇到自己的剋星,嚐到被人侮辱的滋味。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3 字。

轉載請註明: 南北朝文人之間鬥嘴的故事,沒有點文化還以為人家在誇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