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梵雲[送心]
孩子的性格趨向部分原因受先天影響。
還有則與後天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聯繫。
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中,難免會與同學打打鬧鬧或發生言語上的衝突。
當個人利益受到嚴重侵害時,有的孩子會選擇告訴老師、告訴家長。
而有的孩子卻是默默承受不敢啃聲。
往往選擇隱忍的孩子,他們童年的陰影可能伴隨一生。
為什麼同樣是孩子,面對同一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呢?
這就和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只有強大的父母才有自信培養強大的孩子。
缺乏情感互動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孩子。
就算下班回到家中,也很少會關心孩子和孩子聊聊天。
問一問學校的情況或和同學的相處。
可當孩子想説的時候,也是一臉的不耐煩沒個好臉色。
當孩子長期處於這種心理壓抑狀態下,性情會漸漸發生改變。
變得不願與人交流,內心開始變得自卑懦弱。
當在學校受到同學排擠,甚至受到欺負時,他們便會首先選擇承受。
因為這是在長期消極家庭氛圍中,養成的思維慣性。
建議這一類型的家長,應在平日多些與孩子的交流。
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更應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
讓孩子的情緒能夠正常宣泄,讓情感得以排解。
控制情感表達
上面談到的是漠不關心的父母。
他們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懦弱、內心變得脆弱。
還有一種父母恰恰與之相反,他們非常的關心孩子,可謂事無鉅細。
這類父母控制慾極強,他們迫切想知道孩子們的一切。
在學校跟男生玩的多還是女生玩的多、聊得都是什麼。
甚至課間有沒有喝水,都在每日的盤問當中。
當孩子説的與父母意願相悖後,則會主觀強加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這樣做的危害其實很大,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透明人”,毫無隱私可言。
一旦孩子有了約束和不痛快的感覺,他們的內心就會逐漸封閉。
開始迴避父母不願吐露心聲,內向懦弱的性格趨向則會日益加重。
父母關心孩子無可厚非,但切記不可壓制孩子。
親子間的溝通應該是愉悦和輕鬆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而非操縱和控制。
想讓孩子敢於表達不再沉悶,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
家長就應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讓他們擁有魄力!
希望梵雲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啓發,歡迎關注、評論和分享。感謝您的閲讀!
作者簡介:一枚心理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也是三個娃娃的母親。多年從事兒童心理教育,倡導兒童心靈撫養,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致力於通過兒童心理學,幫助更多的父母瞭解自己的孩子,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得更健康、更優秀!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