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何多在宮內活動而不出宮呢?看看乾隆就知道了,百姓傷不起

在古代,尋常人會選擇經常出來走走,畢竟一日不勞作,一家人沒飯吃。除非是大門檻的紈絝子弟,可以一輩子待在牀上,有人服侍。但官員想要出門走走就比較麻煩。
清朝一個七品縣令出行也要一乘官轎,兩排衙役,扛着虎頭牌,鳴鑼開道,招搖過市。而且官做得越大,出行的儀仗就越隆重,擾民也越厲害。
皇帝為何多在宮內活動而不出宮呢?看看乾隆就知道了,百姓傷不起
如果是皇帝出行,動靜更大。廢帝溥儀的活動範圍僅僅限於皇宮之內,他的儀仗已經很嚇人了: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監,其作用猶如汽車喇叭,警告人們早早迴避。他後面是兩名總管太監,靠路兩側行進;再後面是行列的中心(皇帝或太后)。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監扶轎隨行;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在這後面,還有一名太監舉着大羅傘,傘後幾步是一羣拿着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在這些御前太監後面是御茶房太監,捧着各樣點心茶食、熱水壺、茶具等,更後面是御藥房的太監,挑着擔子,內裝常備小藥和救急藥。在最後面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需要註明的是,皇帝的馬桶和夜壺,要好幾個人抬着隨行,以方便皇帝大小便。
如果一個正在當國的皇帝要走出京城,這個動靜稱得上地動山搖了,隨行的有禁衞軍、儀仗隊伍,清一色頂盔帶甲的武士,一隊隊彩旗,一隊隊鼓號,刀槍劍戟,斧鉞鈎叉,一眼幾乎看不到盡頭。這不過是皇帝帶的人,他所過之所、駐紮之地,地方官都得預備好了,再加上地方士紳,很早便停止一切事務,全副心思都在接迎聖上。百姓中如果是想看熱鬧的,倒是可以遠遠地看一眼,但幹別的事就別想了。
皇帝為何多在宮內活動而不出宮呢?看看乾隆就知道了,百姓傷不起
清朝的皇帝每年例行北狩,即到熱河避暑。北狩的路比較近,沿途人煙稀少,所以擾民程度還小。但兩位所謂的聖主康熙、乾隆偏要南巡,這下麻煩大了。康熙還算低調,銀子已經花得像流水一樣。乾隆簡直是刻意張揚,所到之處都要設行宮,護軍營盤,大片的農田被佔用,樹木被砍伐。江南到處都是小橋流水,但是皇帝的龍舟來,橋就得拆掉,因為不拆過不去。
此外,皇帝喜歡熱鬧,路過的地方都要“點景”,張燈結綵,修牌樓,粉飾一新。臨街商鋪都要扎綵帶、懸巨燈,大門上還要掛上頌聖的楹聯。這些費用都是商家自己出,否則以後就別開張了。一些官紳人家還要裝修自己的私家園林,方便接駕,但對他們來説,無非像《紅樓夢》裏所言,把皇帝的錢用在皇帝身上罷了。所以,皇帝走到哪裏,哪裏遭殃,唯獨官紳比較高興,因為接駕可以得到皇帝的額外賞賜,甚至給自家的園林添塊皇帝手書的匾額,以後還可以用來吹牛。乾隆書法一般,詩寫得更是一塌糊塗,卻喜歡到處題詠。各地官紳也正好趁機拍馬屁,弄幅皇帝的字,放在家裏嚇唬人。
皇帝為何多在宮內活動而不出宮呢?看看乾隆就知道了,百姓傷不起
這樣地動山搖的出行,康熙六次,乾隆也六次。在史家眼裏,康熙的六次禍害不大,但乾隆的六次簡直就是禍國殃民。其實,他們兩個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只要出來,百姓就遭殃。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1 字。

轉載請註明: 皇帝為何多在宮內活動而不出宮呢?看看乾隆就知道了,百姓傷不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