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世紀的蒙古高原上,分佈着大大小小几十個部落,他們弱肉強食,征伐不斷。鐵木真何以在年紀輕輕的27歲,就被推舉為可汗?
成就霸業:強者的實力+王者的胸懷
先把目光投向了鐵木真充滿磨難的少年時期。九歲時,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就被敵對的塔塔爾部落下毒致死,此後鐵木真母子被族人背叛、拋棄,只好風餐露宿,相依為命。然而,苦難鑄就了鐵木真剛毅、果敢的品質與性格,正是這份剛毅與果敢讓他在隨後的部落征戰中不斷壯大實力。
但同樣有實力的,還有札達蘭部的首領札木合。為什麼鐵木真能夠勝出?札木合與鐵木真的區別在聽眾心中逐漸清晰起來:札木合反覆無常,鐵木真説到做到;札木合搶屬下最好的馬,奪走屬下最好的毛皮,鐵木真跳下自己的馬給屬下騎、脱下自己的衣服給屬下穿;札木合殺掉背叛他又再次投靠他的人,鐵木真對射傷他的哲別還委以重任。
“即使是在弱肉強食的草原上,要想成就大業,既需要強者的實力,更需要王者的胸懷。鐵木真和札木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在政治上更為成熟,因而贏得了更多的追隨者”。
班朱尼河之盟:眾汗之汗與將士同甘共苦
當蒙古旋風席捲歐亞大陸之時,歷史學家不禁慨嘆:到底是什麼力量,讓蒙古鐵騎對成吉思汗如此忠心耿耿?甚至不畏天險,穿越無人區基吉爾庫姆沙漠?
歷史上的“班朱尼河之盟”或許可以讓我們對這一問題略見一斑。1203年,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激戰於合蘭真沙陀,兵寡失利,部眾潰散,退至班朱尼河,隨行者糧草俱盡,處境艱難。鐵木真與追隨者飲水盟誓:“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此水”。不久,鐵木真軍事力量恢復,一舉擊滅克烈部。
在“共苦”的同時,“眾汗之汗、大海之汗”成吉思汗也不忘與眾將士“同甘”——“戰勝了敵人,我們共同分配獲得的財物”,成吉思汗每打下一個地方,就給將士們分財物,甚至常常給將士多於他們應得的。如此以實際行動尊重團隊的付出,將士們又怎能不肝腦塗地?
“沒有鐵的紀律,戰車就開得不遠”
在中世紀,遊牧民族的軍隊往往以機動靈活取勝,二戰時期德國的閃電戰就是模仿了蒙古騎兵的策略;但大兵團作戰光靠機動靈活是遠遠不夠的。
蒙古軍隊往往進行的是大規模的運動戰,需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之間做到協同。沒有統一的軍令和強有力的執行,打起仗來註定一盤散沙。成吉思汗打破了這一魔咒,以其“軍令如山”在蒙古高原脱穎而出。
梳理歷史的脈絡,發現成吉思汗曾經頒佈過一部法典《札撒》,其中很多內容就是關於軍事作戰的。《札撒》規定:軍隊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出現在指定的地點。如果沒有完成任務,都會毫無例外地受到懲罰。
“遊牧民族並不缺乏優秀的戰士,他們缺乏的是紀律和協同動作的習慣。一旦他們被有效組織起來,就會釋放出可怕的能量。”
打造學習力:蒙古人資中原之小計與大略
金哀宗曾説,“蒙古所以常勝者,恃北方之馬力,資中原之技巧耳。”可見,馳騁在漠北的蒙古軍隊,其思維是開放的,並沒有固守蒙古自身的優勢和傳統,而是對中原可資利用的技巧、技術認真學習。
蒙古人善騎射,但到中原攻城卻需要更多的拋石機、攻城錘、雲梯等器械。蒙古人每打下一個城池,一定要留下工匠,目的就是“模仿創新”,擁有中原的攻城器械,從而讓強大的攻堅能力與強大的機動能力形成複合優勢。
如果説資中原之技巧只是“小計”,大膽啓用契丹人耶律楚材則是資中原的“大略”。耶律楚材漢化程度較高,深通謀略,為成吉思汗治國做出了重要貢獻;蒙古人攻打下南宋之後,還利用南宋水師,建立了強大的海軍。
“在明亮的白晝,要像雄狼一樣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裏,要像烏鴉一樣堅強忍耐。”——這是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