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禮記·中庸》中有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話講的是凡事皆需事前做準備,如果沒有準備好就去做事,很有可能失敗。行軍打仗,更是如此,充分的準備不但是官兵生命的保障,更是取得勝利的基礎。

近年來,電視屏幕上,抗戰劇可謂鋪天蓋地。常看抗戰劇的人往往都會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劇中的日本兵無論行軍打仗都會揹着一個行軍揹包。這不免讓人疑惑,這樣的揹包有何作用?為什麼日本兵作戰時也不將它放下?

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二戰中,日本政府曾為本國軍隊裝備過多種型號的揹包和攜行背具。它們針對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那麼,日軍的揹包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第一,這是一種文化象徵。日本有着其比較特殊的文化,從現在的一些資訊裏大家也可以瞭解到,日本人非常喜歡使用各種各樣的大包小包,包括日本的女性和服,背後也有一個小包,這也是日本從古至今盛行的揹包文化的一種體現。

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早在日本的戰國時期,當時的士兵會為了擁有一種“母親在保護我”的心理體驗,因此背上“母衣”。而在《細川幽齋覺書》一書中,還提到母衣的另一用處——當武士被斬首之後,就會有人用母衣把他的首級包裹起來。時間到了近代,日本軍人當然不會再像古時候那樣揹負繁雜的“母衣”,變成了更加輕便的行軍包,有些包裏面會放入護身符。在拼殺激烈的戰場上,行軍包的存在對於軍人也有着消除心理恐懼的作用。

第二,行軍揹包用於收納。現代軍隊不論是哪個國家都有行軍揹包這一裝備,並非日軍獨有。它的學名叫做“生活攜行具”。早期版的日軍揹包叫做“昭五式”,為了結實耐用,主要材質是牛皮和木質框架。

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這種揹包最大的缺陷就是成本過高,在大規模戰爭中投入使用所費不菲,必須進行改良。1939年,當時的日本政府為日軍配備了新的99式揹包,這種包揹包的主要材料是防水帆布。99式揹包上設計了許多帶子,其目的是為了在揹包上固定更多的物品,日本士兵戲稱它為“章魚包”。

一般來説,揹包中會有用於換洗的衣物鞋襪,還有牙膏牙刷肥皂的衞生用品,當然還有食物。放置這些物品其實不是日軍所獨有的習慣,每個國家的行軍揹包基本也會放這些東西。

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除此之外,軍用揹包不能像普通揹包一樣想裝什麼就裝什麼,有一些東西是規定必須要攜帶的。比如:工兵鍬、帳篷布、雨衣等,功能性兵種還需要配上相應的器材,比如通訊器材等。這些物品可以保證士兵在野外駐紮時的基本生活需要。當需要野外駐紮時,夜晚寒冷,四周危險。所以儘管揹着行軍揹包並不輕鬆,士兵們也都還是一直揹着它,因為這對他們的生活和生命都很重要。

那麼,行軍揹包到底可不可以放下呢?跟武器相比,行軍揹包雖然重要,但是也並非重要到寸步不離的地步。日軍軍官通常不需要自己攜帶揹包,即便是帶着包,也主要是用於裝文具地圖等物品。他們的生活用品一般都會由下屬攜帶。至於普通士兵,除了自己揹包也沒人可以代勞,即便是在和敵軍面對面交鋒的時候,也還是需要揹着包。因為戰場情況複雜多變,部隊常常需要隨機應變,揹包是不可能留在某處待取。所以不管是在行軍還是進攻的時候,士兵們都需要揹着自己的揹包。

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況出現,當戰鬥並不是快節奏的進攻戰而是拉鋸戰的時候,戰鬥的雙方都會有許多防禦性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部隊的位置在一定時間內基本上是固定的,此時是士兵就可以把揹包留在駐地。所以一般在陣地戰和防禦戰中,日本士兵是不需要隨時揹着揹包的。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的日本駐軍。由於地域原因,這兩個區域氣候炎熱,不需要攜帶保暖裝備。換洗衣物也要輕薄許多。並且由於在熱帶地區,過多過於沉重的裝備會讓士兵行動困難,而且有中暑的危險。因此,這兩個地區的日軍都是以93式揹帶取代了揹包。

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士兵在戰場上攜帶的裝備除了揹包還有武器,綜合下來負重一般都是幾十斤。畢竟人的體力是有限的,負重行軍對無論哪個國家的士兵來説,都真正是一項“沉重”的考驗。如何減輕負重,也一直是現代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方向。

參考資料:

《禮記·中庸》

《細川幽齋覺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5 字。

轉載請註明: 二戰時期的日軍,寧願累死也不丟揹包,裏面到底有啥要緊的東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