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必須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強調“要把人才培養的着力點放在基礎研究人才的支持培養上”。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關於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強調“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系列舉措和要求是對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落實,為新時期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基礎學科人才指明瞭努力方向。
科學確定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規模。基礎學科人才畢業後,部分進入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大部分進入各行各業創新人才隊伍,都是國家急需的優秀人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和科技人才隊伍。“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從2016年約80萬人增加到2020年約110萬人,其中理工科博士佔79%、碩士佔57%,這是培養造就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科技企業家、創新管理者等各類優秀人才的基礎。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引進的“主力軍”。2020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523.45萬人年,研究人員佔比20%(其中基礎研究人員佔比8.15%);研發經費支出2.44萬億元,研究經費佔比17.3%(其中基礎研究經費佔比6.0%、應用研究經費佔比11.3%)。與主要科技強國研究人員佔比平均約40%、研究經費佔比平均約40%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大幅提升,為人才自主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增強國家創新發展動力和潛力,要切實加大研究投入和教育投入力度,增加高質量人才供給,重點加強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和急需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厚實創新發展的人才根基。
優化基礎研究人才和創新人才結構佈局。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2021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前20名的國家全是發達國家,中國排名第37位,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基礎研究人才競爭力正在穩步提升。據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全球6602人次入選,中國內地935人次,佔比14.2%,遠高於2018年的7.9%,四年來接近翻一番,已佔美國35.7%。據全球學者庫網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排名,中國內地11642人入選,僅次於美國38449人,已佔美國30.3%。據2021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共計4701人上榜,覆蓋10個學科中的84門一級學科。説明我國頂尖基礎研究人才結構正在優化,但在最頂尖的諾貝爾科學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國際科技大獎上差距較大。創新人才方面,中國理工科博士畢業生數量居世界首位,但結構性矛盾突出,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較大。據2020年全球AI人才報告,全球47.8萬,美國、印度排名前兩位,分別佔39.3%、18.0%,中國2.2萬,佔4.6%,排名第4,差距明顯。未來要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大全球引才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續優化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隊伍。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未來要在人才識別、選拔、培養、引進、評價、使用、支持、激勵、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既要培養引進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人才深懷愛黨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發揮戰略科技力量“國家隊”作用,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優化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遴選機制,大幅提升優秀青年人才擔綱領銜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比例,在攻堅克難的創新實踐中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一批“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調動好高校和企業推進校企聯合、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堅持重點佈局、梯次推進,努力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示範區,依託中心城市形成引才聚才的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搭建幹事創業的廣闊平台。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