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發動的反奉叛亂,對於奉軍來説損失非常大,不僅僅只是賬面上的損失,可以説基本已經把奉軍的主心骨給打沒了。
就整個奉軍的情況來説,在經過了1925年的整編之後全軍有6個軍團,總共有20個師、7個步兵旅、2個騎兵旅外帶2個炮兵旅。6個軍團的軍團長分別為:第一軍團姜登選,第二軍團李景林,第三軍團張學良,第四軍團張作相,第五軍團吳俊升和第六軍團許蘭洲。六個軍團總兵力為20萬人,是奉軍中的精鋭,也是整個奉軍的主心骨,是奉軍起家的本錢。
雖然後來奉軍入關,佔領了華北大片地區,也收編了大約20萬軍隊,但是收編的20萬人與奉軍起家的這20萬人完全不能比。收編的部隊基本是屬於打不過奉軍便投降了奉軍的部隊,無論是對張作霖的忠誠度還是軍隊的訓練、裝備來説與奉軍的六個軍團都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且這些軍隊一旦遇到情況不好的時候,會隨時投降別的軍閥,之所以加入奉軍,只是因為當時的奉軍很強大,依附於強大的勢力自身也好生存。這樣的部隊張作霖自然是不會放心的,一旦遇到激烈的戰事,説不準就叛變了。
比如加入奉系的直魯聯軍,其司令張宗昌就是一個牆頭草兩邊倒的人,先是投靠了馮國璋,後來又投靠了曹錕,最後才投靠了張作霖,每次轉變立場,都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實力。其人被稱為“三不知”將軍,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槍(部隊),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老婆,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對於這樣的將軍,其部隊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在歷次的軍閥混戰中,張宗昌也是著名的常敗將軍,打仗很少贏過。
所以一旦遇到強勁的對手,如當時勢力強勁的直系吳佩孚、孫傳芳或是馮玉祥、閻錫山這樣的大軍閥,還是要靠自己在東北的老班底來打。硬仗、惡仗是指望不上那些雜牌軍的。
而在張作霖的六個軍團中,無疑張學良的第三軍團是實力最強的,這也緣於張作霖一直要培養張學良接自己的班。張學良就是張作霖的太子,對於太子自然是要精心培養了,所以把最強的部隊交給張學良,一來是要鍛鍊培養張學良的能力,二來也是要培養張學良的勢力,以後張學良接班了以後,手上有自己的勢力也能鎮住整個奉系的場面。
就兵力來説,第三軍團有6萬人,佔了六個軍團的30%。一般來説,當時一個軍團下轄2個師,只有張學良的第三軍團特殊,有東北陸軍第四、五、六、七、十、十二等六個師。並且這些都是東北軍中最為精鋭的部隊,每個師裝備的輕重機槍多達千挺,這個裝備水平是當時國內其他軍閥都沒法比的,在國內來説也只有日本關東軍能與之匹敵。此外,第三軍團配有完備的炮兵旅,為軍團提供了強有力的遠程火力支持。還有完善的騎兵旅和工程營,提升了整個部隊的後勤和快速反應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第三軍團還集中了當時奉軍中的精英人物,郭松齡本人就不説了,如第五師師長趙恩臻、第七師師長高維嶽、第十師師長齊恩銘等,都是奉軍中的悍將。
▲張學良將第三軍團完全交給了郭松齡
當然,之所以會把如此重要的部隊交給張學良,對於張作霖來説也是因為張學良是他兒子,兒子怎麼説也不至於會叛變老子,但是張作霖應該做夢都不會想到,親兒子帶領的部隊也會叛變,還差點要了他的老命。
那麼奉系在賬面上的損失有多少呢?
首先是第三軍團反叛的直接損失。郭松齡之所以能夠發動第三軍團反奉,主要業是因為張學良對他的絕對信任,將軍隊基本都交給了郭松齡,所以郭松齡得以在反叛的時候順利控制第三軍團,並以此為反奉的本錢。在戰前,郭松齡就與李景林和馮玉祥結成了反奉聯盟,一開始的時候計劃十分順利。
按照計劃來説,馮玉祥在外圍對張作霖展開進攻,李景林提供後勤,郭松齡率軍越過山海關直攻張作霖的老巢瀋陽。開戰後,馮玉祥進攻熱河,牽制住了奉軍的湯玉麟、闕朝璽部以及第五軍團一部。在郭松齡叛變的時候,恰好第四軍團長姜登選在灤州,被郭松齡扣押,郭松齡策反不成後將姜登選槍殺,第四軍團由韓麟春接任,退守奉天。張作相的第五軍團是抗擊郭松齡部的初期主力,但戰鬥力與郭松齡的第三軍團比起來相差甚遠。吳俊升的第六軍團遠在黑龍江,一時也來不及調回瀋陽了。
在張作霖兵力空虛的情況下郭松齡很快就佔據了山海關,攻下了錦州,大軍直逼張作霖老巢瀋陽。到了這個時候張作霖可以説的上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也一度有了下野的打算。
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郭松齡的反奉聯盟出了問題。首先是馮玉祥,他其實是想乘火打劫,在進攻熱河的時候順便也跟李景林爭奪起了京津地區,結果就是反奉聯盟中的馮玉祥和李景林不但沒有一致對抗張作霖,反而自己先打了起來,反奉聯盟瓦解。其次在於反奉聯盟瓦解後,郭松齡失去了大後方,不得不分兵駐守山海關一線,以防後路被抄。最後在於日本方面,張作霖在危急的情況下答應了日本人的“二十一條”,儘管條件非常苛刻,不過張作霖也只是權宜之計,後來日本人要求兑現的時候張作霖也一個都沒有兑現。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張作霖的第六軍團得以通過滿洲鐵路迅速集中到瀋陽附近,加強了瀋陽的守備。同時張作霖也發動了自己能夠發動的全部老本,包括奉軍中最精鋭的教導隊組成了一個旅的兵力,同時張作相、張學良、韓麟春等將領也將手中能調動的部隊全部集中到了瀋陽附近。為了加強炮兵,張作霖不惜將東北兵工廠的火炮技師也拉了出來,甚至連空軍也一起出動了。
後勤方面,張作霖拿出了大量的棉被、食物和大洋犒賞三軍,鼓勵他們奮勇作戰。反觀當時的郭松齡部,由於後勤被斷,軍隊已陷入了缺衣少食、彈藥不足的境地。再加上張學良在這個時候也展開了策反攻勢,表示奉軍不打奉軍,最終郭松齡部在張作霖的大炮、飛機一頓狂轟濫炸下崩潰,正所謂兵敗如山倒,郭松齡很快就大勢已去,在逃亡的路上被俘。
此戰下來,郭松齡的第三軍團損失了三萬精鋭,與郭松齡對戰的張作相等部隊損失更是達到了四萬人,李景林在與馮玉祥的爭鬥中損失萬餘精鋭。此外郭松齡下屬的悍將魏益三率兩萬奉軍投降了西北軍,從賬面上來説,奉軍至少損失了五萬精鋭和十多萬雜牌軍。戰前奉軍擁有20萬起家的部隊和20萬雜牌軍,在戰後,兵力總數可説是被腰斬了。
至於造成的影響,就不是賬面損失那麼簡單了:
1、張作霖在戰到最關鍵的時刻答應了日本人的“二十一條”,以此作為權宜之計獲得了日本人的支持。而在日後張作霖出於愛國的情緒,並沒有兑現日本人,就導致了日本人暗殺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這一事件導致了張作霖的死亡;
2、此戰之後奉軍實力大損,張作霖失去了對新派士官的信任,轉而重用張作相、吳俊升等舊派將領。郭松齡作為新派軍官的領袖發動叛亂,戰後新派軍團自然就沒什麼好果子吃,基本被清除出了奉軍,即便留下的,也失去了帶兵的資格,奉軍戰鬥力也因此下降;
3、戰前奉軍擁有姜登選、郭松齡、韓麟春、李景林、張宗昌等五虎將,這一戰下來,姜登選和郭松齡直接死於戰爭,李景林因為參與反叛而失去了張作霖的信任,後來脱離了奉系,五位最重要的將領一下子少了三個;
4、 導致張學良在東北軍中的威望下降。這點也很好理解,第三軍團是張學良的直系部隊,連自己的直系部隊都控制不好,奉系中的元老自然是對張學良嚴重不服了。如果張學良能控制好第三軍團,在張作霖死後也能順利上位,可是在這一戰後,元老們認為張學良沒有掌控奉系的能力,也就導致了奉系內部的撕裂;
5、作為此次叛亂的副產品,導致了日後奉系大佬楊宇霆之死。如果張學良能順利繼位,郭松齡將會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可是這一戰後,失去了郭松齡,在張學良上台後由於沒有制衡楊宇霆的下屬,為了控制奉系便只能處死楊宇霆。
可以説,郭松齡的反叛,不但造成了奉系元氣大傷,也嚴重影響了奉系內部的勢力格局,造成了奉系的衰落。此後奉系失去了與其他軍閥爭奪中原的實力,勢力範圍被限制在了東北地區,直至最終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