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滄海枕青山。長城遠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共往還。
山海關位於河北秦皇島,乃連接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道,明朝時期所建,目前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
當年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要,後來在此地建關設衞,因為靠山依海,所以取名為山海關。
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很多人應該都聽説到它的故事,因為一個人、一個事件和兩個王朝。
該人為清朝平西王吳三桂,事件衝冠一怒為紅顏,兩個王朝分別是明朝和清朝,主要人物其實還有明代義軍李自成。
吳三桂跟李自成的恩怨主要有殺父之仇和亡國之仇,而最終讓他選擇投敵的原因為奪妻之恨,所以前面兩個只是他起兵的幌子,奪妻才為主要原因。
二人在山海關爆發的戰役,對後面滿清入關,進一步對中國統一起到決定性影響。
01矛盾起因
當年總兵官李成梁發動古勒寨之戰,此戰目的只有一個,為剿滅不服管理的建州女真首領,因為女真族經常發兵作亂,所以李成梁此戰必將其拿下。
經過雙方進行一番血戰後,李成梁方獲得勝利,將女真將領全殲。
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女真族另兩位首領功不可沒,他們服從李成梁為其做嚮導,結果被不明真相的明軍士兵當場斬殺,他們誤以為二位首領是叛軍,所以鬧出一場大冤案。
此次事件給明朝晚期歷史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其中有一位是清朝開國皇帝的祖父,另一位跟其為父子關係。
二人分別是覺昌安和塔克世,一直對明朝恭敬順從,還立下過很多戰功,結果卻被明軍殺害,讓女真族人無法接受。
女真族有個規矩,那就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所以努爾哈赤決心跟明朝血戰到底,死不罷休。
隨着時間流逝,努爾哈赤將女真族各部統一,後來建立起後金,國家逐漸強大起來。
努爾哈赤正式嚮明朝發起戰爭,兩個國家一打就是26年,隨着清軍定鼎中原,將明朝取代,這才實現努爾哈赤的遺願。
02進入山海關
在這26年時間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英勇善戰,完美展現出領兵作戰的能力,再加上八旗鐵騎戰鬥力兇悍,他們幾乎佔據明朝所有關外據點。
雖然清朝當時佔據上風,但有一個地方他們始終不敢攻打,根據記載得知,當時未被攻打過一次。
此地正是山海關,清朝軍隊曾多次穿越長城防線進入到中原,卻每次都繞過山海關走,期間需要走很多彎路。
直到吳三桂因為奪妻之仇投靠多爾袞,並且大開山海關城門,清朝軍隊才順利進入。
很多人好奇為何清軍不敢直接攻打山海關,山海關究竟厲害在哪?其實不攻打才是明智的選擇。
山海關看似只是一個關口,其實不然,它為長城東部的起點,由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南水關、北水關等城堡羣落構成。
這些城堡相輔相成,“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腹則首尾俱應”,跟長城緊密聯繫在一起。
敵人如果攻打其中一個城池,其他城池必定會有響應,清軍自知攻破下來比登天還難,所以寧願繞遠路也絕不進城。
當年山海關城牆高達14米,厚7米,護城河寬5丈,深度約3丈,乃防務重地。
眾所周知,清軍擅長騎兵作戰,尤其最兇悍的八旗鐵騎,所以沒有任何辦法攻入山海關。
後勤方面山海關也更勝一籌,當年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明軍士兵就開始採用自給自足的政策,廣泛開展屯田制度,不光軍隊屯,農民跟商人也要屯,多方面結合在一起。
據統計當時一共屯田6000多頃,很好地保證了士兵們飲食情況,就算再打個十年八年糧食也夠用,完全不用擔憂糧草不足等問題。
所以説清軍想攻打山海關,就將是一場持久戰,而且這場戰役沒有十足把握能取勝。
清軍最擅長速戰速決,也不懂農種之事,所以平時都靠捕魚和搶奪為生,跟明軍大不相同。
現實就是這樣,最終還是“自己人”親手打開城門,吳三桂不僅為清軍掃除一切障礙,還將明軍一支優秀鐵騎隊送給清朝。
不太瞭解歷史的人或許只知道清軍入關,但不知道以這樣方式,説來感慨萬千,山海關竟以此為終結。
參考文獻:
《山海關》(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