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填報説大也大,比如涉及生涯規劃的問題,近3000所高校,林林總總700多個專業。但説小也小,實際上對於多數人沒有太大選擇餘地,也比較簡單。”
一、學校優先原則
原則上能上985,不上211;能上雙一流,不上“雙非”院校!以此類推
社會上用人單位對畢業學校的評價,實際只有幾個硬標準,最高的是985,其次是211(現在也流行籠統地説“雙一流”院校);其次是省屬本科、高職高專等等。在招聘時,經常會對畢業學校有一個要求,即便不公開説,也會悄悄地立下這個規矩。
隨着大學招生越來越多,學生分層嚴重的同時,大學在出口把關不嚴,看出身的只能越來越多,而不會減少。目前,全國每年招收800多萬大學生(含本專科生),每年也畢業800多萬,淘汰率很低,沒有辦法,只能看入口了,這就是大家看院校出身的根本原因。大家不要拿80年代大學生層次區別不大説事,那時的人如果能上專科學校,放到現在至少都是985了。
其實看學校出身是世界通則,不止中國,比如哈佛的人,嘴上不説,暗地裏也會在意這一點。哈佛本科的申請錄取比只有5%左右,但到了碩士層面,平均下來就超過40-50%了。
本科是你第一齣身,一輩子也無法改變,因此要更加重視。
這裏特別要提醒家長與考生的是,一本二本不是一個明確的層次區別,更不是社會上的學校層次區別,只是當地招生辦為錄取而決定的一個分類標準。有的學校在這個省參加一本招生,在另外一個省可能就是二本,比比皆是。
你恰恰需要充分利用這樣一點。比如,如果有985學校部分專業在二本招生,那就去報,最後那塊牌子最重要。在這裏,提醒一下,有幾個985學校因為地域原因,比較好上。
一般來説,西北東北地區的985高校分數都比較低,但學校很不錯,比如蘭州大學。蘭州大學是當時在西北佈局的2所綜合性大學,後來西北大學下放陝西,她就成了西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再比如吉林大學,與此類似。最後想推薦的是一個特別的985高校,西北工業大學。這個學校在西安,屬於前國防科工委(現在屬於工信部),實力強悍,也是最早入選985高校的,論資歷在現有的985高校也屬於前列,但因為地域影響,影響力下降。
對於更多的考生,只能選擇地方普通高校,各個大學本質上區別不大,相對選擇發達地區的好一點。非要選好壞,建議注意學校歷史,一般來講,大學還是講究文化積澱傳承的,歷史長的老本科學校,可優先選擇。
二、地域原則
北京上海優先,其次需要考慮各大區首位城市
在哪裏上大學非常重要,毫無疑問,北京上海首選,其次建議考慮杭州、南京、廣州、天津等東部沿海地區。有兩個地方比較特別,一個是杭州,一個是深圳,需要特別提出。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眼界的問題,見世面的問題。在中國,沒有比北京上海更發達的城市了,你見的世面有多大,也決定了你的理想與定位。其次,也沒有比他們有更多好學校的地方了,高校聚集,形成了一種文化生態,這是所有高樓大廈解決不了的。
對於北京上海的孩子,給你們一個忠告,此條不適合你們,你們已經見過這種世面了,你們需要其他的,最好離開本地上大學,你的收穫會更大,因為你們欠缺的不是眼界,是生活,離開父母生存,是瞭解中國,瞭解更豐富的中國。
麻煩的是,北京上海分數都太高,很多人難以有條件選擇,多數孩子不得不去其他地方,那麼,我們注意選擇各大地區的首位城市。如華中地區的武漢,西南地區的成都,西北地區的西安,東北的瀋陽。其次是這些地區的副中心城市,如東北的大連,東南的廈門。原因非常簡單,這些地方都是好大學聚集的地方,不僅都有985、211學校,一般都有50年代就佈局的一個大學羣,學科門類齊全,學術生態環境非常好。比如西安,在90年代還是高校最聚集的地區,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北京,而且多數是部屬老牌高校(當然現在不一樣了)。
這裏面糾結的就是瀋陽,原來在東北佈局的重要的大學都不在瀋陽,比如綜合性大學吉林大學在長春,工科重點大學在大連,還有一個重要的工科學校哈工大在哈爾濱。
重慶是原來副中心城市裏最特殊的,現在是直轄市了,有一個非常好的重慶大學,還有一個有資歷的西南大學,211大學,也是不錯的選擇。
推薦杭州和深圳,主要是着眼未來。深圳已經超越香港,廣州,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的大城市了。杭州孕育了阿里巴巴,深圳大學培養了騰訊的馬化騰,深圳還有華為等頂尖高科技公司,隨着杭州、深圳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開眼界,必須考慮這兩座城市了。
三、專業原則
能上更好學校的學生,可以暫不考慮這一原則;只能上專科的學生,要堅持選喜歡的專業
其實很多人往往在這個問題上糾結,恰恰是最不需要糾結的一個問題。
第一,學什麼就一定做什麼嗎?看看你父母,看看你父母的周圍,有多少人是學什麼就幹什麼的?尤其是那些優秀的人,基本是學什麼不幹什麼。從這個角度來説,學什麼不決定你的一生與職業,你能否在這個行業做到最優秀才決定了你的一生。
第二,你打算本科畢業就工作嗎?對於很多城市裏的孩子,家境好的孩子,基本是否定的,往往是準備讀完研究生再説。如此,更不需要糾結了。研究生再換專業,很多學校與老師更喜歡複合型人才,即跨專業的。
第三,你確定你想好了學什麼嗎?其實對於多數人,在這個年齡沒有想清楚是正常的,甚至半年後就後悔也是正常的。美國大學制度就是考慮到18歲時很多人還沒有想清楚到底想學什麼,因此,強調寬口徑培養,按大類招生,包括換專業如喝涼水,非常自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正因為此,你更不需要糾結了,讀碩士時再説,尤其是專業與學校選擇發生矛盾時,可以選擇更好的學校,而不是專業。
第四,實在想不清楚時,給你兩個建議。第一,學數學。數學是學科之母,未來換專業時更受歡迎,比如經濟學、金融、管理等等。8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是學數學出身的。當然,你想換計算機等工科更沒有問題。學數學只是因為你想不清楚才選擇,主要是為未來考慮打算,不是讓你以此為生,不是讓你當第一名,不要發怵。第二,學英語。幾乎任何技能都能在實際工作中掌握,但惟獨語言能力,對於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在實際工作中拿下的。原因非常簡單,這是一個死功夫,沒有捷徑。但語言又是一個放大器,比如你是開出租車的,如果英語好會怎麼樣?同時,未來無論出國還是考研,英語都是必須過關的,對於很多學習浮躁的人,不如先花四年把英語拿下,也是一個不知道學什麼時的選擇之一。
當然,你如果只是能在一般應用型大學,三本或者高職高專,那麼專業就比什麼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第二,選擇技能性強的,比如軟件工程,最好不選擇沒有門檻的專業,如市場營銷之類。這是和那些有更多選擇權的學生不同的。
最後總結一下,學校第一,如果能上985,原則上就不要糾結專業、地區,尤其是專業,糾結地區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能讓你決然的,是985、211這種層次區別,細微的差距上,就算了,不值得你犧牲太多。特別提醒的是,招生中的一本二本是你最不需要關注的,但卻可以利用的。
三個原則卡下來,其實你可以考慮選擇的學校就很少了,在平行志願下,還有什麼難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