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計分要求,考試的原始分數還要折算,根據原始分數排名後,再分為5等21級重新賦分。”
所謂“教會選擇”,就是學校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高校、認識職業、認識社會,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資訊收集、系統思考、利弊分析、價值觀確立等終身受益的能力
目前高中學校、高等院校聯合育人的態勢愈發顯著,未來可望形成“人才培養聯合體”
7月7日,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地首批“3+3”新高考考生走進考場。
四地的“3+3”新高考不再區分文理科,而是在必選科目語文、數學、外語以外,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科中任選3科考試。
作為第二批試點地區,京津魯瓊於2017年啓動高考綜合改革。此輪高考改革的首批試點在上海和浙江,起自2014年。
“逐漸推進的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應該説是現行高考制度40多年來最深刻最全面最觸及本質的一次改革。”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招生辦公室主任歐陽志周評論説。
歐陽志周解釋説,這一輪高考改革更加鮮明指向高中學習博與專的辯證關係。“以往那種‘文是文、理是理,文理不相往來’的格局被打破,給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釋放明確信號。”
在這根指揮棒下,高中、高校將如何與之呼應和互動,值得觀察。
學生:選科賦分新規之考
對一些考生、家長而言,此次“3+3”新高考是從3年前開始的。
北京第十二中學高三年級家長王女士從3年前就開始“深度研究”考試政策、賦分規則,她還參加了教育機構組織的高考改革專題輔導班。“根據計分要求,考試的原始分數還要折算,根據原始分數排名後,再分為5等21級重新賦分。”
王女士表示,在新高考的要求下,絕對分值並不重要,排名才是關鍵。她計劃高考成績出來後將其折算成排名,對照往年的排名跟孩子填報志願。
這也是天津中學副校長王振英的“心得”。王振英告訴記者,學科位次是決定學生6選3科目最後成績的決定性因素,學生的全市位次排名靠前,賦分就會較高。“這就需要知道天津市各科選報的人數,需要知道天津市傳統名校各科選報人數,更需要知道學校自己的優勢科目,這樣才能在選科中規避和名校學生在優勢科目中直接碰撞,實現較高賦分。”王振英説。
也有家長認為新高考“規則太複雜,到現在都沒弄明白是咋回事”。北京市家長黃女士説,她因為工作忙碌沒時間鑽研政策,覺得有點“暈”。在她看來,現在每個孩子選擇的考試科目不一樣,考試成績混合排名,導致與往年很難比較,加大了報志願的難度。此外,由於她的孩子選擇的科目是物理、化學、生物的“純理”組合,她擔心相對難度大而在賦分後“吃虧”。
事實上,黃女士擔心的賦分“吃虧”問題,也懸在科任教師心頭。
中國教科院豐台實驗學校高三年級組長、物理老師畢海星説,今年在理科中,選報化學的比例較高,也有一部分選報物理。“作為物理老師,我特別關心,報考物理的孩子會不會‘吃虧’。”
北京某高三物理教師説,其所在學校的高考成績在北京市處於中等水平,報考物理的人數比化學少,但並沒有特別少。從一模、二模情況看,該校報考物理的孩子經過賦分後,相對位置會下降,這可能與報考物理的考生基礎較好有關。可供參考的是,該校選擇地理科目的孩子,在經過賦分後比原始卷面分數更高。
儘管選科賦分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仍有不少考生堅定擁抱文理不分科的新高考。北京匯文中學高三學生王梓宣告訴記者,新高考給了她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
這位選考物理、政治、生物的考生説,在過去高考分文理科的時代,她只能選純文或純理。“現在我選了自己喜歡的文理兼顧的組合,也不用糾結了。”
調動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恰是新高考改革的目標之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説,在新高考下,評價一所學校不再是按照考試的分數來排隊,而是看這所學校是不是真的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創設更多的社會實踐、更多的活動來豐富孩子的實際獲得。“我們中小學的教育理念也要隨之變化,不再是按照主科、副科教學,而是按照孩子的成長來教學。”
高中:既“提供選擇”又“教會選擇”
在新高考考試製度改革下,中學的教學變革勢在必行。
“其實不光是學生經歷了新高考,學校同樣經歷了一次備考。”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副校長田慶民説。
他解釋説,高考改革方案等級考試6選3,一共有20種組合。“接穩、用好這種自主選擇權,是擺在學校面前的全新課題。”
田慶民表示,他所在學校2017級學生共1800多人,選課組合中最多的有396人、最少的有16人,學校均開設相應教學班來滿足學生選擇。在實際選課走班前,學校用大半年時間共組織6次摸底調研,包括4次問卷測試、2次模擬分班;正式選課走班後,還有155名學生微調所選科目。凡此種種,都是儘可能實現教學資源供給與需求的最大公約數。
在田慶民看來,學校之所以投入如此大精力,就是希望學生認清自身理想與學業能力的契合程度,同時幫助家長羣體熟悉情況,擺脱以往“無論怎麼選,考上大學就行”的功利心態。
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年級級部主任張志永説,此次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導向非常明確,就是關注學生多元化發展、個體差異和學習自主選擇權。因此,以選課走班製為標誌的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核心是選課而非走班,這就要求學校指導好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等級考試科目。
為此,山東省實驗中學成立課程中心和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前者按照新課程方案,針對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門課程,加強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增強學生對課程的體驗與融入,便於學生髮現適合自己的學科。後者則編纂山東省首部學生生涯指導教材,系統介紹高中各學科特點、學習內容及與未來專業選擇的關係,並組織學生在假期開展職業體驗和社會實踐。
另據張志永介紹,在2017級學生的高一階段,學校即組織開展多次模擬選課,根據模擬選課結果建立大數據模型,跟蹤學生成績、具體選課組合等變量,為學生選課提供更精準指導。
山東省濟南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認為,高中學校承擔着“提供選擇、教會選擇”的雙重任務,兩者缺一不可。所謂“提供選擇”,就是學校要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選擇的內容、選擇的空間和時間等;所謂“教會選擇”,就是學校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高校、認識職業、認識社會,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資訊收集、系統思考、利弊分析、價值觀確立等終身受益的能力。
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必然要求學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這考驗着學校的教室、實驗室等基本教學資源的承載能力,也考驗着一個地區高中學校管理的總體水平。據瞭解,2017年以來,濟南市已投資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18所,新增高中學位3萬多個,新增校舍面積68萬平方米,以支撐新高考綜合改革各項舉措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我們幫助學校實現了‘一校一樣式’‘一生一課表’。”王品木説。
另據瞭解,海南省還自主研發建設了全國首個省域統籌的高考綜合改革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有效幫助高中學校解決高考綜合改革所帶來的選課走班、課程編排、成績分析、資源評估、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政策宣傳與解讀等問題。這一成果被評為2018年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創新十大優秀案例。
高校:從“等接棒”到“迎棒來”
歐陽志周認為,雖然高考綜合改革諸多改革措施聚焦高中階段,但對高等院校同樣提出新要求、新目標。“在培優育人方面,高等院校‘接棒’高中學校。但現在高校越來越不能‘等接棒’,而要積極主動‘迎棒來’。”
歐陽志周解釋説,山東今年實行“專業(類)+學校”的志願填報和招生錄取方式,普通批最多填報96個志願,並取消專業服從調劑。“這就將學科與專業推到前台,接受考生‘用腳投票’的檢驗。”
在歐陽志周看來,目前高中學校、高等院校聯合育人的態勢愈發顯著,未來可望形成“人才培養聯合體”。這意味着,高校能錄取到哪一層次的考生,關鍵要靠專業內功的“修煉”以及高中與高校的“打通”。
這一變革要求高校開展更高層次、更多維度的“開門辦學”。部分高校教育人士表示,以往的“開門辦學”,更多關注師資隊伍建設,拓寬師資來源,包括吸納行業領軍人物、大國工匠等成為技能型導師;今後的“開門辦學”,除繼續發掘選聘優秀師資外,高等院校對高中學生的延攬與自我推介,將更加重要。
“我們經常到高中舉辦公益講座,很能感受到高中學生對求學的渴望。許多高中也很歡迎我們高校一線教師、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選課建議、專業背景,更期待我們激發出學生對學科專業的憧憬和追求。”歐陽志周説。
據歐陽志周介紹,他們還通過舉辦高中校長論壇、推介高校研學資源、開設優秀高中生“科技夏令營”等活動,拉近高中與高校、高中生與大學生的距離。“2019年,我們接待了近30所高中、近1萬名高中生來到大學校園,體驗大學學習節奏與生活氛圍。”
歐陽志周表示,這種交流協作的效果已得到高考錄取結果的驗證。“近兩年,我們在山東省的高考最低錄取位次,理科提升了3萬名、文科提升了1萬名。”歐陽志周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