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光:行走在世界級勘探禁區

  走進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安下心紮下根不出油不死心”12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這是一種石油精神,更是石油人的真實寫照。

  從12年前踏上這片土地,到成長為該研究院副院長,郭旭光不但安下心、紮下根,還突破重重困境,不斷為國家油氣儲備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

  填補國內頁岩油地質評價技術空白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郭旭光和諸多石油勘探科研人員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在國內陸上油田勘探成功率普遍不足30%情況下,如何實現勘探大突破。

  2012年,郭旭光和團隊向一種新的資源類型——頁岩油發起進攻。

  “頁岩油是一種非常規石油資源。”郭旭光介紹,在過去,頁岩油所賦存的地層,一直被認為並不具備開採價值。隨着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勘探技術的持續進步,頁岩油逐漸走上了油氣資源舞台中央。北美頁岩油革命,實現了美國石油資源的獨立,由石油進口國搖身一變成為石油出口國。

  當時,面對國內頁岩油勘探研究的空白,為了搞清楚頁岩油富集規律,郭旭光和他的團隊設計了1口井,對頁岩油層段進行全井段系統取心,將深埋地下幾千米的岩石取上來,開展針對性的研究。

  鑽機全天候運轉,有時候岩心出筒可能是凌晨四五點,為了能取得第一手資料,岩心出筒後,他們得及時到井場進行觀察描述。2012年的冬天,吉木薩爾的天氣寒冷無比,氣温接近零下40攝氏度,在這種温度下描述岩心,要不停地跺着腳,搓着手,在外面10來分鐘,就得趕緊跑回“鐵皮”值班房取暖。

  在對這口井近300米岩心釐米級岩心精細描述和全面的實驗聯測的基礎上,郭旭光帶領團隊通過攻關,揭示了中國陸相鹹化湖盆頁岩油富集規律,形成了頁岩油評價、甜點預測技術體系,填補了國內頁岩油地質評價技術的空白,最終還指導發現了10億噸級吉木薩爾油田。

  勘探開發不止步

  2016年,郭旭光再次轉戰瑪湖上烏爾禾組勘探。針對瑪湖南部的上烏爾禾組,早些年間已經有一些勘探工作,雖然也發現了幾個油藏,但出水的情況並不少,這很讓人發愁。郭旭光當時思考,這些油水同出的井到底受什麼因素控制?把曾經投入幹了很多年的區塊拿出來二次勘探,還能不能找到純油層?跳出這些區塊,在新區能否有大突破?即“水區找油,老區新勘,新區外甩”,沒有一個不是難啃的硬骨頭。

  以水區找油為例,老井較多,前期勘探投入並不小,可是打下去的井雖然都出油,但都有水,大家普遍覺得可能這塊區域沒有什麼潛力了。郭旭光不死心,他反覆思考,能不能換一種思路,構建新的模式。

  郭旭光帶領團隊熟悉資料、建井庫、建地震庫、分層、系統構造解釋、預測有利區……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打響了。郭旭光説:“再困難的事情,既然擺到你面前就必須面對,沒有必要再談困難,而是要想着怎麼解決。”通過摸排分析大量資料,研究團隊做出了一個大膽設想:這裏有沒有可能是一個地層背景下大面積整體含油區?

  郭旭光帶領着研究團隊重新解剖已知髮油藏,通過大量研究,構建了巖性油氣藏羣大面積分佈模式。按照這一新模式,部署上鑽的金龍31井獲得了成功。緊接着,金龍34、金龍42……新井一口口上鑽,一批老井恢復試油,都成功了。

  石油人的責任

  準噶爾盆地異軍突起,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油氣能源科技領域的高地,有力保障了國家能源生命線。

  郭旭光覺得,作為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人員,既要有思想觀念的轉變,更要有嚴謹細緻的科研精神。

  多年以來,一個細節一直印刻在郭旭光腦海中,時刻提醒着他。

  郭旭光剛參加工作不久,一名副所長給大家出了一道題,要求所裏的年輕人根據數據點繪製一個等值線圖。當時斷層的另外一邊沒有數據,郭旭光也繪製出了等值線圖。“他問我斷層的另外一邊怎麼做的?我還有點小自豪地説是自己的推斷。”這位老前輩追問,既然是推斷的,為什麼要畫成實線而不是虛線?

  這件事雖小,對郭旭光的影響卻很大。他不斷告誡團隊要嚴謹細緻,“對自己的工作要有敬畏感”。

  有一年進入儲量計算期,時間緊迫,一次大家吃完午飯,在沿途買了幾箱葡萄放在辦公室。等儲量交完,葡萄都變成葡萄乾了。原來大夥兒都忙着工作,忘了吃。

  “大家總説一個優秀的人影響一片。”勘探研究所副總地質師黃立良經常和郭旭光一起工作,他覺得,這位優秀的同事總是在思想上影響着大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見習記者 王璐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9 字。

轉載請註明: 郭旭光:行走在世界級勘探禁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