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工作過的朋友大都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要判斷一家公司的發展前景如何,那就需要多瞭解一下這家公司的創始人。
公司創始人的性格特質,為人處事的方式,基本就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價值理念和發展方向,乃至最終的成敗存亡。
楚漢之爭,其實可以看成“項氏公司”和“劉氏公司”之間的競爭。
只要我們仔細分析這兩家公司創始人的人格特質和身世背景,最終的輸贏其實一目瞭然。
項氏公司的創始人不多,只有項梁、項伯和項羽這三個人,百分百的家族企業。
范增是項氏起事以後才投靠項氏,算不上項氏公司的創始人。
張良和韓信先是投奔項氏,後來又效命於劉邦,所以既不是項氏公司的創始人,又不是劉氏公司的創始人。
◆貴族後裔,曾經的楚國高級官僚,財大氣粗,地方豪強。
項氏一族作為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楚國的豪門,家底一定不薄,勢力在楚地盤根錯節,不容小覷。
五斗並沒有查到項氏家資的具體史料,但可以從《史記》中對張良的記載略窺一斑。
張良是韓國貴族後裔,但成人時家族已經沒落,所以他並沒有在朝廷擔任官吏的記錄。
但即便如此,張良依然有家奴三百人,財力不可小覷,而項家的家資只會更多。
◆武將世家,視別人生命為草芥,嗜殺人。
據《史記》記載,在項氏一族起事之前,項梁就曾經殺過人,後來潛逃到吳中一帶躲藏。
項伯在起事前也曾經殺過人,所以才和張良在下邳躲藏。兩個人的交情不淺,可謂是患難之交。
◆只求利益,不講信義。
據《史記》記載,秦二世元年九月,會稽太守殷通想起事反秦,並希望以項梁為將,這也是對項氏一族的信任。
項梁和殷通交談後假意配合,私下卻指使項羽殺掉了殷通,奪得大權。
殷通何罪之有,項粱、項羽等人並無信義可言。
劉氏公司的創始人共有七個,以劉邦為首領,還有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樊噲和盧綰等人。
◆劉邦:沛縣泗水亭長,“公務員”編制。
亭是秦代基層的準軍事單位,負責周圍十里的治安等工作,直接上司是當地縣尉(縣廷的軍事長官)。
秦代的軍事和民事職能的區隔不是很清晰,所以亭的職能比較繁雜,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五斗梳理了一下秦亭的職能,大致如下:治安緝盜,催發徭役,押送徒役,兼有郵局,旅社的功能。
有些地理位置比較重要的秦亭會駐守兵丁,但數量通常不多。
駐守秦亭的兵丁頭領被稱為“校長”,屬於亭長的下屬,或者由亭長兼任。
劉邦身為泗水亭長,日常工作免不了和官府、匪盜,平民和兵丁打交道,非常考驗他處理事情的才能和手段。
史料中的劉邦人脈非常廣,處理複雜的事情遊刃有餘,其實是和他身為亭長的工作歷練有很大關係。
有些影視文化作品喜歡把劉邦演繹成一個無賴或者潑皮,五斗表示尊重,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意見。
◆蕭何:沛縣主吏掾,“公務員”編制。
秦代的“主吏掾”相當於漢代的“功曹”,協助縣令處理當地官吏的考評、升遷等工作,類似於後世的縣政府組織科/人事科的科長。
名將韓信有過“胯下之辱”的恥辱經歷,性格有些孤僻,可謂是懷才不遇,但為什麼蕭何能夠慧眼識才?
因為蕭何本來就是負責沛縣人事工作的官員,如何識人,如何用人的專業技能比普通人顯然要強上許多。
◆曹參:沛縣獄掾,“公務員”編制。
秦代的沛縣獄掾,相當於後世的縣城監獄長,但兼有部分法官的職能。
◆夏侯嬰:沛縣司御,“公務員”編制。
“司御”是秦代的小吏,具有一定的軍事性質。他掌管當地的公用車馬,有時兼做官員的御手,相當於沛縣裝備科科長,兼高級司機。
有些影視作品喜歡把夏侯嬰戲稱為“車伕”,五斗對此保持尊重。
不過,秦代兵車的車伕通常要有爵位,三等軍功爵“簪嫋”比較常見,普通人並沒有資格在官府裏做車伕。
◆周勃:沛縣材官,“公務員”編制。
材官是秦漢時期地方上的低級軍吏,通常選拔有勇力者擔任,屬於步兵兵種預備役,和車騎並列。
◆樊噲和盧綰
這兩個人是創始人中沒有官府/軍旅身份的人,但從小就和劉邦關係甚密,在劉邦起事的初期通常是作為隨從/夥伴出現。
◆出身普通或貧寒,無貴族背景,更瞭解底層人民的生活,百姓的疾苦。
◆(除了樊噲和盧綰以外)各創始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摸爬滾打,在官府和軍中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他們對於官府的行政系統和軍事系統比較熟悉,有一定的人脈和基礎。
◆創始人之間並無血緣關係,但以劉邦為中心,平常私交甚好,互信度高。
◆各創始人的專業技能互補程度高,容易形成強有力的團體作戰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對於秦國的政經制度都瞭解得很清楚,可以充分地利用其中的優點,規避其中的缺點。
在現實社會中,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事業小成以後,很多的企業創始人容易得意忘形,或者是自高自大,放鬆了對自身的警惕和約束。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們的人格特質就會徹底地暴露出來,讓周圍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這也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要麼再登上一個新台階,要麼一敗塗地。
項氏公司和劉氏公司的創始人也是如此,也恰恰把這一點展露無遺。
大秦已亡,霸業小成。
劉氏公司進入關中,和百姓約法三章,秋毫不犯;項氏公司進入關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屠殺軍民數十萬人,可謂是罄竹難書。
得民心者得天下,項氏不滅,諸侯膽戰心驚,百姓永無寧日。
人格特質是創始人骨髓裏的東西,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他們起事反秦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甚至説在他們起事反秦之前就已經生根了。
劉邦必勝,項羽難贏,創始人的人格特徵一定程度決定了“楚漢之爭”的勝負成敗,只是過程有些曲折而已。
有些人會認為項羽等人的失敗是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例如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或者説項羽的傲慢自大,“貴族”精神等等。
一次意外的發生可能是偶然,太多的偶然背後其實就是必然。
難道不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