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十大漢臣,誰是治國能臣誰是千古罪人
林則徐,福建侯官縣人,嘉慶十六年考中二甲第四名,選為庶吉士,授翰林編修,踏上了仕宦之途。道光年間時任江蘇按察使,任內澄清江蘇吏治,並開始禁煙,被百姓稱頌為“林青天”,道光十八年(1837年)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入廣州查處禁煙,並將繳獲的約237萬斤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但英國趁機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二十年林則徐被革職,後發配新疆,道光二十五年林則徐被重新啓用,歷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最終於道光三十年去世,諡號文忠。
曾國藩,宗聖曾子七十世孫,道光十八年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太平天國運動時組建湘軍,先後多次擊敗太平軍,同治三年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消滅了太平天國,曾國藩也因功加封為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並世襲罔替。同治六年曾國藩補授為體仁閣大學士,次年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並任直隸總督,後又調任兩江總督,同治十一年時去世,追贈太傅,諡號文正。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四年考中舉人,在曾國藩宅邸接受教導,道光二十七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入曾國藩幕僚,負責起草文書,後創建了淮軍,同湘軍一起剿滅了太平天國,李鴻章因功被封為一等肅毅伯。除了創建淮軍外李鴻章還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新式海軍北洋水師,歷任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等職,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最終於光緒二十七年去世,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文忠。在國際上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麥”、“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也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二十歲中舉,但此後屢試不第,後參與平定太平天國、興辦洋務運動,並因功加封太子太保,晉封二等恪靖伯,又因西靖陝甘被加封為東閣大學士。光緒元年清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全權節制三軍,擇機出塞平叛新疆,次年左宗棠在甘肅祭旗正式出兵,僅一年多時間就指揮西征軍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清廷嘉其功加封其為二等恪靖侯,光緒六年左宗棠出兵收復伊犁,促成了《伊犁條約》的簽訂,並促成了新疆省的建立。光緒十一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追贈太傅,諡號文襄。
張之洞,同治三年考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教育上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廣雅書院等,工業上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等,光緒三十四年,以顧命大臣晉太子太保,次年去世,諡號文襄。
丁寶楨,咸豐三年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曾參與平定苗民教匪叛亂,此後歷任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按察使、山東布政使等職,同治七年因率軍擊潰捻軍,收復饒陽,加丁寶楨太子太保銜,另外也正是在山東任內,丁寶楨誅殺了慈禧太后的心腹、大太監安德海,朝野上下人心大快。光緒二年,丁寶楨受到光緒帝的召見,被任命為四川總督,任內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禦外侮,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光緒十二年丁寶楨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誠。
沈葆楨,福建侯官人,名臣林則徐之婿,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道光二十七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後歷任杭州知府、江西巡撫,深得曾國藩賞識,同治三年捕殺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和幹王洪仁玕,同治六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為欽差大臣,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赴台辦理海防,籌劃海防事宜,開始了他在台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光緒元年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辦南洋海防,光緒五年卒於任上,追贈太子太保銜,諡號文肅。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狀元,歷任户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在任户部尚書期間翁同龢處處刁難北洋水師,甲午戰爭時堅決主戰,戰敗後又極力反對割地,光緒二十四年遭革職,永不敍用,光緒三十年時去世,宣統初年詔復原官,追諡文恭。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發跡於朝鮮,回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李鴻章死後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辛亥革命時袁世凱逼迫清帝溥儀退位,推翻了清朝統治,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5年12月宣佈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改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但遭到各方反對,最終在做了83天皇帝后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次年因尿毒症病逝。
胡林翼,湖南人,道光十六年進士,1854年擢貴東道員,奉調赴湖北、湖南抗擊太平軍,曾國藩以其“才大心細”加以奏保,並令其自領一軍,隨同作戰,先後收復武昌、安慶,因功加太子太保銜、騎都尉世職,先後任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撫等職,撫鄂期間多方引薦人才,曾多次推薦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1861年在武昌咯血而死,諡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