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朝庭急着用人,張廷玉:死牢裏有個現成的,一代名臣橫空出世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經典

何為命運?
真正的命運,是西楚霸王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嘆。
不公的命運,是屈原一心報國而屢遭排擠後遺留在汩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
沉重的命運,就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悲壯的交響。
堅強的命運,就是保爾雙目失明後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詩文。
人生在世,命運也各有不同。有人碌碌無為;有人豐功偉績;也有人禍害眾生;有人一時利慾薰心,好在緊緊抓住了命運給予的贖罪機會,得以將功補過,謀得一世太平。


而對一代名臣阿克敦來説,從權傾朝野的大臣,再到毫無地位可言的階下囚,又搖身一變重回權利巔峯,只要一次機會,抓住了,就是存活,錯過了,就是覆滅。

天賜良機
雍正七年,作為一代千古之帝的雍正正面臨着一次嚴峻的挑戰。此時大清可謂內憂外患,一直對於大清國土虎視眈眈的準噶爾部屢次騷擾大清邊境,令周圍居民百姓與戍邊將士苦不堪言。
一來為了保證百姓的安全、領土的完整,一方面也是為了傳揚大清國威,雍正派遣大軍攻打準噶爾。
準噶爾地勢艱險,易守難攻。西北戰事吃緊,朝中雜務繁瑣,為了更好的處理西北軍務,雍正設立了大名鼎鼎的軍機處。
雖然軍機處的各位軍機大臣都是人中龍鳳,但是此時軍機處剛剛運轉起來,體系還很稚嫩,儘管各個職位已經有人各司其職,但是依然不能很完整的發揮作用。雍正帝在培養軍機處的同時,還要面對西北軍務與朝中冗雜瑣事,十分頭疼。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正值朝中焦頭爛額之際,江南總督上奏稱江南一帶發生特大洪澇,嚴重危害到了百姓生息,許多農户因為這次洪澇顆粒無收不説,還致使江南一帶百姓家破人亡。
江南一帶作為全國糧食的主要產地,不僅關係着民生民息,還直接牽扯到軍中的糧草預備,如今江南洪澇,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如果不能及時搶險,那麼就連西北方面的戰事也會受到牽連,因此兩者並重,一件都耽誤不得。西北戰事自有軍機處處理,那麼江南抗洪又該任命誰呢?雍正帝犯了難。
當時雍正帝心腹不多:十三弟胤祥、大臣李衞、張廷玉、蔣廷錫等四人。
蔣廷錫與張廷玉是坐守中樞的大臣,自然不能輕易派遣,而李衞又因喪母正在守孝期間,胤祥更是久卧病榻,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在此危難時刻,竟然找不出能夠上任的人選。
雍正帝為此事愁眉苦臉,接連幾日食不下咽。
作為雍正的左膀右臂,張廷玉給出了一個意見。他對雍正帝説:“可用之人,如今正在死牢之中。”雍正稍作思量,便知道了張廷玉所指——前兩廣總督阿克敦。

戴罪立功
那麼阿克敦究竟是何許人也,能夠以以死囚之身重獲任用機會,受命於危難之際,前往江南搶險呢?
當時在清朝的科舉考試中,由於所考內容是性質複雜的八股文,漢人一般能夠比滿人取得更好的成績。這也就造成了當時朝中多是漢人文官、滿人武官的情況。
但是阿克敦是一個例外,他是正正經經於康熙四十八年出身的進士,也是少有的滿族文官。當時康熙帝非常重用阿克敦,而阿克敦的能力也非常出眾,因此沒多久,他就做到了兩廣總督的位置。
然而身居高位後,阿克敦卻被名利矇蔽了雙眼。當時泰國使者來訪,阿克敦竟然明目張膽的問泰國使者索要錢財賄賂。作為一朝使臣,阿克敦這樣做,無疑是失了大國風範,也是狠狠地打了雍正一個響亮的耳光。
為了懲處賄賂風氣,以儆效尤,雍正下令將阿克敦打入死牢。本來阿克敦在牢獄中已經心灰意冷,認為此生也就到頭了,沒想到此時雍正急需用人,在張廷玉的推薦下,自己居然在有生之年還能重見天日,因此他立刻走馬上任,勢必完成雍正派遣。

其實阿克敦心裏也非常清楚,雖然自己已經從牢獄之中暫時脱身,但是自己的小命還繼續掌握在雍正手裏。
從前他位居高位,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此時如果治水沒有成功,不僅雍正要治他搶險不力的大罪,從前自己得罪的官員也會落井下石,到時候就是新賬舊賬一起算了,自己不僅保不住自己的性命,怕是要牽連家中親友,被抄個滿門也不是不可能。
此去多難,不成功便成仁。阿克敦到達江南一帶後,立刻開始治水工作。他先是問責了一批不力的地方官員,徹底整治了江南一帶的貪官污吏,對待那些搜刮民脂民膏,貪污賑災物資的更是予以極刑。這樣一來,沒有官員再敢惦記白花花的銀兩,百姓們的初步生活得到了保障。
緊接着,阿克敦又大肆修建通渠,在災情最為險阻之地進行河流改道,分擔洪澇水量。
在他的治理下,江南的水患終於解決,而阿克敦不僅保住了性命,更是獲得了雍正的嘉獎。
在治理完江南水患後,他又立刻遠赴準噶爾戰場,戴罪立功無數,重新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也重新回到了權力的巔峯。

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阿克敦深諳了為官之道,自此再不敢輕易貪污。此前因為利慾薰心,他差點丟掉了性命與烏紗帽,好在命運終究沒有置他於死地。天無絕人之路,憑藉自己出色的能力,他重新獲得了戴罪立功的機會。
在牢獄中走了一遭的他此後絕不敢再有二心,從此專心於朝政,成為了雍正的心腹大臣。雍正去世前,阿克敦官居刑部尚書。


得以善終


乾隆繼位後,阿克敦不僅身為刑部尚書,還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是滿洲大員之一。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乾隆十分傷心。阿克敦在給富察皇后寫的冊文上面,將“皇妣”的滿文譯為“先太后”,乾隆認為阿克敦有“大不敬”之意,叫來問罪。不曾想,阿克敦那天竟然“早退”,並不在朝中。
乾隆大怒,當即派人去阿克敦家中抓人,阿克敦不容申辯,便被乾隆判處死刑“斬監候”,堂堂刑部尚書,本來就是執掌刑獄,沒想到一轉眼功夫自己卻被判了死刑。



後來翰林院的其他大臣認為,阿克敦並沒有翻譯錯,是乾隆理解錯了。乾隆仔細一看,確實冤枉了阿克敦,於是下旨赦免阿克敦。但僅僅過了半天,乾隆又翻臉了,他認為翰林院的官員有袒護阿克敦的嫌疑,他還要給阿克敦一些教訓,因此讓大理寺來重審,大理寺不敢怠慢,從重治罪,判阿克敦絞刑。
阿克敦一把年紀,嚇得不輕,連忙請罪,最後乾隆“大發慈悲”,罰俸三年,讓他暫行職務。實際上,除了罰了俸祿,阿克敦並沒有受到其他懲處。


也就是説,阿克敦在雍正時期被判處一次死刑,最後戴罪立功,在乾隆時期,卻被判處兩次死刑,只是雍正和乾隆最後都沒捨得殺他而已。


乾隆二十一年,大學士阿克敦滿70歲,申請致仕,乾隆批准。


阿克敦退休後不久去世,他的兒子阿桂在乾隆朝屢受重用,成為一代名將,對清朝貢獻很大。



阿克敦、阿桂父子,在清史上名氣很大,只是,阿克敦一生經歷三次“死刑”,的確罕見。


而阿克敦的奇聞,也成為了後人的談資——從階下囚到權臣,受令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足見阿克敦的命運之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