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大家好,我們的湯姆來説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科舉制度與現代教育相比,它有着更高的難度,也有着更大的弊端。它最大的弊端就是每年取仕的人數太少,讓很多優秀學子失去了機會。要知道,當時的縣試、鄉試都是按地區進行考試,考試題目也不盡相同,考試不僅沒有明確標準,就連考試結果也是按名次錄取。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時期一種極其重要的選官制度,它的出現讓許多寒門子弟有了入仕的機會。對於科舉考試的機會,古代學子都是非常珍惜的,尤其對於寒門出身的學子而言,這可能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裏,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一、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為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朝初期,因為士族門閥的衰落,昔日注重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逐漸取締,取而代之的則是科舉制的雛形,也就是以“德”“志”“才”為中心選拔的官員。
據史料記載:隋煬帝大業三年,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進行選拔,共設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
隋煬帝時期,科舉制度基本定型,對於文武官員的選拔已經有了基本明確的標準。簡而言之,朝廷的官員有能力者居之。
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將詩賦添加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唐朝時期,可謂是科舉制真正完善的時期,期間,科舉制得到一定的發展。
隨着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科舉考試的細節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也出現秀才、舉人、進士的説法。
何為秀才、舉人、進士?
其實,所謂的秀才、舉人、進士只是古代科舉制度下學歷的一種評判標準,他們分別代表着不同學歷。
二、古代的學歷之稱
因為朝廷對於科舉制這一選官制度的重視,也讓天下學子欣然嚮往。漸漸的,科舉制度成為所有學子登堂入室的途徑,他們渴望通過科舉獲得功名,讓自己名揚天下。
但是,科舉考試並非只是一場考試,而是由很多場考試組成的,分別是縣試,鄉試,會試,殿式。縣試是在各縣府舉行,考取秀才。鄉試是在各府州舉行,考取舉人。會試由禮部舉行,每三年舉辦一次,會試優異者才有資格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分別授予狀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説,只有在所有科舉考試中勝出的學子才有可能獲得功名。
由此可見,古代科舉制度下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只是科舉考試不同程度的一種稱呼而已,它就像一種學歷的名稱一樣,與我們今天常説的高中,本科,碩士等等大致相同。那麼,秀才、舉人、進士大約能夠代表現在什麼樣的學歷呢?
其實,進行古今對比,很容易發現這兩種“學歷”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古今差異
古代所説的秀才,是指通過縣試的學子,相比與舉人和進士,這個學歷是最低的,也被稱作科舉考試的敲門磚。只有通過縣試的人,才有資格説自己是秀才,接下來的鄉試、會試才有資格參加。
如果放到今天,古代的秀才的學歷大約與高中生差不多,最多是一個專科學歷。當時的縣試對於普天之下的學子而言,也是科舉考試中最簡單的一項,絕大部分的學子是可以通過這一項考試的。
與秀才相比,舉人所代表的學歷就相對高出了許多,他是通過縣試、鄉試的人才能獲得的一個稱謂,比秀才的含金量高出許多。古代的“鄉”絕不是現在的行政單位“鄉鎮”,而是大於縣的省市一級單位。
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鄉試的程度就如同現在的985,211大學招生的標準,它代表的是一個優質本科大學的學歷。也就是説,通過鄉試而獲得舉人頭銜的人,如果到了今天,他們大約就是本科學歷,或者是碩士學歷。
而古代所謂的“會試”,也就是通過縣試和鄉試的學子才能參加的考試。通常,這個考試的難度也是所有科舉考試中最難的一項,對於眾多學子來説也是最難通過的一項。通過會試的舉人,被稱之為“貢士”,他們也是即將參加殿試的學子,此時此刻,成功對於他們而言已經是看到了希望。
客觀來説,貢士的價值已經是非常高的,它的含金量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博士或者博士後,可以説,貢士已經是當時最高的學歷,但與博士學歷相比,貢士頭銜的獲得的難度更大一些。
最後,也到了天下學子最為重要的關頭,那便是殿試,與此同時,所有通過會試的貢士會進行殿試,所謂“殿試”,也就是皇帝親自選拔自己的官員。這個階段,皇帝也只是為了驗證一下參加殿試之人的真才實學,其次考驗一下他們的大局觀,最後排出個一二三,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進士”。
如果把“進士”當做現代教育之中,它的價值幾乎等同於進入中科院的教授。對於才華和能力都有極高的要求,只有符合這兩點要求的人才能稱得上“進士”。其實,進士和教授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他們也是一種職稱,代表着他們已經有了官職。
綜上所述,古代科舉制度下秀才、舉人、進士的稱謂都可以在現代教育中找出相對應的級別,但與此同時,又不難發現一點,古代科舉制度的難度要遠遠大於今天的各項考試。儘管如此,天下學子仍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希望可以獲得登科的機會。
結語:
科舉制度不僅給了寒門子弟登堂入室的機會,也讓天下學子加入到這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中。所有學子寒窗苦讀十年,只為了榜上有名,光宗耀祖。可在科舉制度下,又有多少學子名落孫山?最後也只能含恨而終。
這樣一來,使得很多優秀學子因為地方侷限性的原因而導致被扼殺在搖籃之中。長此以往下去,也造成國家優秀人才的部分流失。
對此,你有何不同看法?
參考資料:《舊唐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