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把握自己的人生節奏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經典

馬建紅(法學博士)

對於一些高校的師生們來説,今年的十一七天假期有人只休了三天,從4日開始正常上班,筆者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和自己帶的幾個研究生見個面,卻發現和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一起,要做到“精準指導”還不是太容易,因為他們每個人要處理的當下的“急務”是不同的。

研一的學生不久前入學,剛確定了導師,對課程設置、培養計劃等還在熟悉的階段,對研究生的生活還懷揣着各種憧憬和期許,而學校裏給他們排的課又比較多,從早到晚基本上都在上課,同時還要準備被稱為“天下第一考”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所以做“研究規劃”似乎稍顯早了些。研二的學生課程倒是少了一些,而他們面臨的任務主要是很快就要進行的開題,開題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選題是不是新穎,是否有理論意義或應用價值,是不是有足夠的資料支撐後續的研究,最終能否寫出一篇像樣的合格的且能通過查重的論文,開題是很關鍵的一步。研三的同學目標比較明確,任務也艱鉅,他們要完成論文的初稿,或對已經成型的論文進行不斷地修改,還要在論文寫作間隙蒐集各類招聘信息,參加不同機構組織的筆試面試,以確保在畢業的時候能有心儀的單位“接收”。

除了和研究生見面外,再就是給本科生上課。由於自己所開的課程,每年都排在大一的第一學期,所以新生們在結束為期三四周的軍訓後,他們在大學裏的第一堂專業課也就幾乎都由我來上,大學的“第一印象”還是很重要的。對於老師來説,相較於高年級或研究生的課,給新生們上課的感覺會更好:他們剛剛結束了高強度的中學生活,對學習還保持着一種熱情,對大學裏的一切又充滿好奇,不知道專業課會學什麼內容,也不知道怎麼考核,因此當他們來上課時,心態既是怯生生的,又是探究式的,遲到了進教室時會喊報告,生病了不能來上課時會讓同學捎請假條,聽課時還不習慣於低頭刷手機,盯着講課老師的目光很是熱切,生怕一不留神就漏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坐得滿滿登登的課堂上,學生會用眼神回應老師的問題,會和老師互動,老師也會因為學生眼中的光而變得興奮起來,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傾囊而出,這時候還會矯情地想:當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真好!

不過,儘管有課堂上學生認真地聆聽,當老師的也切不可自滿,別以為自己多了一點生活閲歷,多讀了幾本書,就可以輕易指點別人的人生。事實上,老師在課堂上的教誨,只能算是格式化的,比如做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做學問要多看書,多動筆寫東西,學了法律就要有正義感、有法治理想,等等。至於説聽講的學生能否聽得進去並加以踐行,那就另當別論了。幾十年後,曾經是同學的一羣人,卻有可能過着迥異的生活,演繹着不同的人生,就很能説明這個問題。其實,在每個人的人生征途上,老師所起的只能是提醒的作用,而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則完全取決於學生自己。

如何經過大學生活確實沒有一定之規。有的學生從來不逃課,上課很認真地做筆記,閲讀老師佈置的每一本參考書,很努力地考好每一門課程;有的學生則熱衷於參加社團活動,有着非同一般的組織和協調能力;有的學生更在乎自己的學習成績,尤其是外語,一入學就做好了出國留學的準備;還有的學生對身邊的一切淡然漠然,卻能在自己感興趣的書海中沉迷。

比爾·蓋茨的大學並沒有讀完,卻並不妨礙他創造了微軟帝國,而畢業於名校的博士碩士,卻也有可能過着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生活。雖然接受的是同樣的教育,幾十年後每個人的人生境遇會有天壤之別。有的同學較早地步入政壇,一路青雲直上,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成為眾人豔羨的對象,巨幅照片也會以傑出校友的名頭掛在母校,卻有可能在中年時因為腐敗而落馬,母校不得不忙不迭地切割與其曾經有過的關係。有的同學在校時即處於邊緣地帶,畢業後只是在高校做一名普通的教書匠,完全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卻可能在沉寂多年後以其驕人的成績名世,成為學術江湖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而更多的人,則可能只是就那麼過着平靜恬淡的日子,朝九晚五,生兒育女,不富不貴,不卑不賤,漲了工資會高興,看到有災難發生會流淚會難過,對生活沒有奢望,只要親朋好友健康平安就好!

正因為有這樣形形色色的眾生,才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其實,在學校里老師們的那些格式化的碎碎念,無非就是希望每個學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品格,有尊嚴地面對社會,對世界保有善良的心性,有堅強的毅力,輔之以生存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節奏,過一種無缺憾的生活而已。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