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間擔任三所初中校長,她為孩子們尋找“適合的教育”

利落的短髮、充滿了智慧的雙眼,永遠停不下來的腳步,做事雷厲風行,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細心和温柔,這就是“校長邱愛萍”。

過去的18年間,邱愛萍輾轉於楊浦區的三所初中擔任校長。這三所初中,生源大相徑庭,辦學各有特點,對於邱愛萍而言,每一次的轉崗,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很多人的眼裏,“校長邱愛萍”就像是一個標籤:學生不同,她想盡辦法因材施教;師資不同,她設計不同的方案培養激勵;時代在變,她學以致用,她所到之處,總能帶來勃勃生機。

給隨遷子女一個自信的人生

2003年,在遼陽中學擔任教導副主任的邱愛萍拿着一紙調令,來到了東遼陽中學擔任副校長,分管教學。

兩所學校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相差甚遠。東遼陽中學的學生,超過90%都是從全國各地而來的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周邊的社區,那一片社區,就是程乃珊筆下《窮街》的真實寫照——穿梭在棚户區裏家訪,邱愛萍見到了好多連一張正經飯桌都沒有的家庭,很多的時候,她的家訪,都是站着完成的。

從當年家長們想方設法“擠”進來、有着“四小龍”之稱的遼陽中學,到要摘掉“薄弱學校”帽子的東遼陽中學,邱愛萍的話很實在:“心理落差肯定是有的。但接受了任務,就要努力去完成。”

從哪裏入手?一件事觸動了她,讓她找到了“切入口”。

那一天,有個媽媽在校門口哭鬧,動靜引起了邱愛萍的注意。原來,這位媽媽是在菜場賣桔子的,攤位上忙不過來了,讀初中的兒子不肯幫她,她就來學校門口“喊話”。最終,兒子被她拽了回去,邱愛萍也沒能留住。

“如果不改變他們,他們最終就只能像這個孩子一樣,只能回到和父輩一樣的生活中去。”邱愛萍説,這些孩子既然來到了上海,就應該有不同的人生軌跡。

一雙雙淳樸的眼睛深深打動了她,邱愛萍知道,對於他們而言,最重要的不一定是多難、多深的學科知識,而是自信的培養和生存的能力。

“隨遷子女課程”在邱愛萍的推動下創建了:一本《生存寶典》作為教材,帶着孩子們認識上海的風土人情,教他們學説簡單的上海話,帶着他們看上海的地標;一個“零起點英語教學研究”,讓從來沒學過英語的孩子敢於開口説英語;還有一份關注差異化的教學方案,老師們關注到更多的個體,為他們“量身定做”教學目標。

慢慢地,孩子們的眼中有光了,腰板也挺得更直了,畢業後,他們中的許多,有的回老家考上了不錯的高中,還有的留在上海,學一門技能、自食其力,努力生活。東遼陽中學也成為了上海市隨遷子女教育的排頭兵、楊浦區的領頭羊。

在東遼陽中學,邱愛萍待了10年,2006年,她從副校長轉正成為了“一把手”,又和另外一所相似的貴陽中學合併。她到校後的三年,東遼陽中學摘掉了薄弱校的“帽子”,連續幾年中考合格率達100%,還成為區域首批新優質學校。

學生改變,課堂跟着“轉型”

2012年,邱愛萍告別了東遼陽中學,接任國和中學的校長。

這又是一個和東遼陽完全不一樣的學校:身處中原的國和中學於1991年創辦,當初是中原地區公房配置的大型初中,作為當年人口導入大區,生源主要是拆遷來這裏的居民的“第三代”。

這些土生土長的上海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這是邱愛萍來到這裏,第一個思考的問題。

國和中學曾經是上海市首批素質教育實驗校、二期課改試點校,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跟不上了時代的步伐。

用變化的課堂給孩子們與時俱進的課程,邱愛萍主動求“變”。

孩子們欣喜地發現:學校裏多了一個木工房——孩子們在嶄新的木工房門口探頭探腦,對於裏面的一切充滿了好奇。

這是學校給學生新設立的“最美DIY實驗室”,有別於以往傳統的實驗室,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設計、搗鼓小作品,可以是一個相框、一個小凳子,也可以是一把木榔頭。在琢磨、修改、計算和畫畫弄弄中,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了、物理原理掌握了,動手能力也加強了。

課程改革,課堂改變,老師融合,學校開始有了全新的面貌。和木工房一起,“綜合理科實驗室”和配套的“理科綜合實驗課程”上線了——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和計算機融合課程,將各科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列出共性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六會課堂”也出爐了,轉型後的課堂一改以往課堂老師講學生聽或是“刷刷刷”的模式,從提高課堂效率入手,改變授課模式,培養“會觀察、會分析、會質疑、會應用、會合作、會堅持”的學生。“如果課堂只教會學生刷題,那他們的後續潛力是有限的,我希望通過學習方式的改變、課程的設計,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邱愛萍説。

18年間擔任三所初中校長,她為孩子們尋找“適合的教育”

民樂團演出前,為孩子們加油

課程和課堂的變化,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段時間,各學科的教研組一起備課、上課、聽課、磨課,互相之間的融合和交流,讓老師們迅速成長,好幾位老師在全市中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中拿下好成績,專業發展得到了快速提升。

邱愛萍到國和中學的第三年起,學校學業質量逐年提升,學校榮獲楊浦區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項目示範校,多項成果評比獲區域一等獎,課程計劃連年獲評“優秀”。

告別了刷題做題,孩子們也有了切切實實的獲得感:愛動腦了,會質疑了,能解決問題了,這都是他們在未來生活中必備的能力。

優質生源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去年,邱愛萍回到了自己的“孃家”遼陽中學——2003年,她從這裏的校門走出,她從骨幹到副校長,從副校長到正校長,如今又擔任遼陽中學教育集團理事長,從意氣風發到風華正茂,整整18年。再回到這裏,她倍感親切,更感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肩。

18年間擔任三所初中校長,她為孩子們尋找“適合的教育”

20年後,師生再聚首

和18年前相比,熟識的同事已不多,“90後”新教師生機勃勃,學校的生源也有了變化:遼陽中學對口的是民辦陽浦小學和建設小學,一所是區裏的民辦小學,一所是楊浦區的中心校,在公民同招和中考招生的新政下,很多學生放棄了擇校,安心對口,優質生源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了“紅利”。

生源更好了,邱愛萍思考得也更多了。“生源發生了變化,我們準備好了嗎?”這是邱愛萍在教師大會上説的一句話,提振了老師們的信心,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些許壓力。

“質優生都留下來了,我們的教學該怎麼改,來達成孩子和家長成才的願景?”面對新的改變,邱愛萍開始思索。

因材施教,給那些“吃不飽”的孩子進行內容擴展,給予他們高品質的學習體驗,邱愛萍想辦法從市級層面“挖”來優秀的教師,每週來學校給學有餘力的孩子答疑解惑,同時,又讓學校的老師隨堂聽課,提升自己的能力。

各類教學比賽也開展了起來:“青苗杯”面對入職五年以下的年輕教師,“桃李杯”的參賽者是成熟骨幹,立足課堂,老師們現在學校內“比武”,再和遼陽中學教育集團內另外5所公民辦初中的老師同場競技。邱愛萍還請來市級的教學“大咖”現場示範一堂堂“好課”,她欣喜地發現,底下坐着的老師們眼睛裏,有光。

課堂改進,專業提升,老師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學校正在將“生源好”的紅利轉化成辦學的動力。

“生情不同了,我們要給與他們相匹配的教育,這對於我們學校後續的招生,也是紅利,”邱愛萍説,遼陽中學一直倡導“活教育”,家門口的公辦初中,在新的中考政策下,也要進行“活課堂”的探索,對各類各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讓他們在這裏起步,走上成才的道路。

夜晚,邱愛萍關上了辦公室的燈,此刻,化學組的老師剛剛結束了教研活動。這是她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習慣——只要有時間,她總會陪着老師一起,成為校園裏最晚熄滅的那盞燈。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龔潔芸

來源:作者:龔潔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3 字。

轉載請註明: 18年間擔任三所初中校長,她為孩子們尋找“適合的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