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這場戰役中的表現有兩個階段,先來講講第一階段的表現:
第一階段,1942年6月28日至7月17日。在去年的夏季,希特勒沒能如願以償打敗蘇聯,這個夏季等於是重振旗鼓再來一回。
6月28日,希特勒下令攻打斯大林格勒,這個決定可以説是臨時下達的,因為按本來計劃,仍舊以中央集團軍攻打莫斯科為主,南方集團軍攻打高加索,搶油田為主。
斯大林格勒並非一早就定好的戰略目標。但是希特勒考慮到,攻打莫斯科目標太過於明顯,中央集團軍的力量又大不如前。
與此同時,曼斯坦因在南方橫掃蘇軍,於是希特勒決定,抽一部分南方集團軍北上打斯大林格勒,然後對莫斯科形成一個包圍圈,在與中央集團軍合圍莫斯科。
6月28日,希特勒命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以及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正是發起進攻。
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主要負責右翼進攻,他以德軍慣用的閃電戰模式,先後突破蘇聯兩個集團軍,成功靠近斯大林格勒。
這似乎並沒有顯示出保盧斯的與眾不同,換做是任何一個德國將軍,似乎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這隻能説明保盧斯是勇猛的。
第二階段,只剩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了,這個階段才是真正凸顯他水平的時刻:
戰鬥打到7月17日,德軍已經順利來到斯大林格勒城下,而且一路基本沒有遇到什麼強烈的抵抗。於是,小鬍子希特勒又狂妄了。
他認為,打斯大林格勒根本要不了那麼多德國精英部隊,於是把霍特的裝甲集團軍給撤了下來,讓霍特朝原先的即定目標,高加索進軍。
斯大林格勒戰場,德軍就只剩下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了,外加幾個僕從國的軍隊。不用説,德第6集團軍肯定是主力,那保盧斯就是總指揮。
就在保盧斯接替斯大林格勒戰役總指揮的同時,德軍與蘇軍開始進行了長髮進5個月的拉鋸戰。這説明,德國閃電戰又一次失敗了,德軍陷入了自己最忌諱的巷戰。
直到12月28日,保盧斯和他整個軍團被包圍。當然,這不能怪保盧斯,怪希特勒把兵給撤走了,後又沒派兵來增援。
這個階段,保盧斯的大體表現是仍然是服從命令和勇猛,即:聽從希特勒的,一直強攻。仍舊沒什麼特別的過人之處。
兩個階段大體中規中矩,聽從命令,奮勇殺敵,是個合格的將軍,但卻算不上優秀的指揮官:
作為將軍,聽從元首的調遣,那是無可厚非的,即便是最後打輸了,你也不能説他錯,説他不優秀,所謂軍令如山,這恰恰説明保盧斯作為元首的將軍是十分合格的。
但是,作為一場戰役的指揮官,作為士兵們的領頭人,保盧斯算是比較失敗的。因為,戰場總指揮,打贏這場戰役才是最重要的,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為”。
既然希特勒已經把他放到了危險的境地,既然他自己沒有隆美爾以少勝多的才幹,沒有曼施坦因出奇制勝的怪招,就應該在兵力明顯不足,明顯吃力的時候果斷做足防禦工事,而不是繼續盲目強攻。
保盧斯是個平凡的指揮官,且還有些不自信與膽怯,但這並不影響他是個優秀的參謀:
就斯大林格勒戰役而言,保盧斯的指揮才能很一般。另外,他還極為不自信與膽怯,這怎麼説呢?因為他擔心撤退會輸,擔心被希特勒處罰。
要不然,他早就該聽曼施坦因的,迅速採取突圍,迎合曼施坦因千里奔襲來救他。可惜他沒有,曼施坦因一人使力沒用,得不到保盧斯的配合,他單方面植入無能為力,還沒接近保盧斯,就被蘇軍大部隊給堵住了。
曼斯坦因為保全自己,只好險中自己突圍撤走。而對於保盧斯而言,我不撤退敗了,誰都指責不了他,果不其然,最後他還被封為元帥了。
後來,他投降蘇軍,配合蘇軍,似乎又再次驗證了他的膽怯,當然這是站在納粹德國的角度而言,若干年後,保盧斯回國,沒少被身邊的人詬病。
保盧斯指揮雖然不行,但謀略沒問題,排兵佈陣沒問題,因為攻打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他就是制定者之一。故此,他是個優秀的參謀,卻不是個好的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