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毛澤東因何為他三次題詞,還題寫近300字紀念碑文?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經典

謝子長作為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曾長期在西北地區從事兵運和紅色武裝的創建和領導工作。1935年2月21日,謝子長因傷逝世,享年38歲。10月黨中央和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陝北時,謝子長已經去世8個月了,毛澤東因此從未和他見過面,但是此後,毛澤東在延安竟然三次為他題詞並題寫了將近300字的紀念碑文,謝子長由此成為毛澤東題詞最多的烈士。撫今追昔,在深切緬懷的同時,毛澤東為何要三次為謝子長題寫內容不同的題詞並給予高度的評價,值得我們去探尋。

充分肯定謝子長的革命貢獻,表達緬懷崇敬之情

謝子長是陝西省安定縣(今子長市)棗樹坪人,擔任過陝甘游擊隊總指揮、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其間,先後領導和參加清澗起義、渭華起義,與劉志丹一起創建西北第一支紅軍隊伍——陝甘游擊隊(即紅26軍的前身)和陝甘根據地,創建紅27軍和陝北根據地,1935年2月,陝北根據地和陝甘根據地統一為西北革命根據地。正是這塊根據地,成為了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根據地,不僅為中央和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得到休養生息,發展壯大,而且為黨領導人民繼續進行革命事業提供了出發點。同時,中央和紅軍的進駐,也更加凸顯了創建這塊根據地的重大意義和價值。

當謝子長犧牲後,由於他在西北的重大影響,為了避免敵人乘機進攻和穩定人心軍心,中共西北工委決定保密,當天夜裏就近秘密安葬,此後一段時間裏,西北軍委的文件仍以謝子長的名義簽發。1935年,中共西北工委決定改謝子長的故鄉安定縣為子長縣。1939年,距中央到達陝北和謝子長去世4年左右,陝甘寧邊區各項建設全面發展,革命形勢大為好轉,為根據地奠基人謝子長正式修墓被提上日程。陝甘寧邊區黨委和政府決定在謝子長家鄉棗樹坪修建謝子長烈士墓,將他的遺體從陽道峁移葬在棗樹坪。黨政軍民各團體3000多人蔘加了移葬儀式,6月23日,毛澤東為謝子長陵墓題詞“謝子長同志之墓民族英雄”。

在短暫的生涯中,謝子長舉家革命,歷盡艱險和挫折直至犧牲,儘管英年早逝,卻留下了不朽的功績,在陝北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信,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毛澤東在延安通過耳聞目睹,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塊“碩果僅存”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珍貴和根據地軍民對謝子長的深深懷念。毛澤東曾對西北根據地和根據地的創建者有過高度評價:“我説陝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七大在陝北開會,這是陝北人的光榮。他還指出,這個邊區是土地革命時期留下的唯一的一個區域,保存了幾千幹部,有政治上可靠的軍隊,人民是好的,保留了土地革命時期老區的許多好的工作作風,有了這些條件,敵人是可以被戰勝的。從這些評價裏,我們可以看到陝北根據地和謝子長在毛澤東心目中的地位。此時適逢艱苦卓絕的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認為,對於這些湧現出的民族英雄,褒揚這些英雄及其英勇行為,對外宣傳與對內教育均有重大意義。因此,通過題詞充分肯定了謝子長創建根據地的革命貢獻,表達了對烈士的緬懷崇敬之情,也教育激勵了全體黨員幹部。

改造全國國民的精神,振奮抗戰到底的精神

1939年7月9日,毛澤東在楊家嶺接見了時任富縣青年部長的謝子長侄子謝紹彥和外甥白卓武,詳細瞭解謝家的情況,詢問是否有困難,高度讚揚謝子長烈士的功績,並感嘆他敗不喪志,真了不起,勉勵其親屬繼承未竟事業。接着,毛澤東又囑咐兩人去後山上量好石碑尺寸後,一氣呵成,寫下了“雖死猶生”四個大字和謝子長生平碑文。毛澤東的題詞再次全面讚揚了謝子長的光輝事蹟和革命精神,也表達了對陝北根據地革命幹部和遺屬的關心和重視。

黨中央和紅軍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後,這些從遙遠的南方來到陝北的指戰員,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習慣等都和陝北有很大差異。如何加強團結全黨和人民,特別是與陝北根據地黨政軍民團結一致、密切協作、維護中央權威和領導,毛澤東一直很重視這個現實問題。早在剛到陝北時,毛澤東在著名的“雪地講話”中就強調:今後,我們要和陝北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使命。1936年10月,毛澤東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幹部政策重要的一條就是尊重地方幹部,他們與羣眾有密切的聯繫。所以很多本地幹部受到重用和表彰。被羣眾稱為“謝青天”的謝子長在陝北的威望和影響極大,很多人受他的影響參加了革命,黨的七大代表中,僅子長籍代表就有13名。而且此時,正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將進攻的主要方向對準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敵後抗日根據地,國民黨統治集團逐漸消極抗日,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根據地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和困難,迫切需要強化邊區黨政軍民戰勝困難的精神意志。因此,毛澤東提出要改造全國國民的精神,糾正一切不利於抗戰的錯誤思想,振奮抗戰到底的精神。這次題詞,從精神方面對謝子長進行褒揚,動員激勵人民團結起來,爭取抗戰勝利。

號召激勵邊區軍民團結戰鬥,奪取全國革命最後勝利

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在子長縣城瓦窯堡修建子長陵。1946年子長烈士陵園竣工。2月,在謝子長犧牲11週年時,將謝子長靈柩由棗樹坪遷葬於子長陵,在延安、子長縣棗樹坪、瓦窯堡三地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和公葬儀式。在公祭活動前後,中央領導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政府多位領導人為謝子長題詞。2月28曰,距1939年兩次題詞不到7年,毛澤東第三次為謝子長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赴後繼打倒人民公敵蔣介石”。

毛澤東為什麼會再次為謝子長題詞呢?這不僅僅是因為謝子長陵園的落成紀念,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含義,恰如毛澤東在1944年為張思德犧牲發表的《為人民服務》講話中強調:今後我們的隊伍裏,不管死了誰,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謝子長陵園落成之時,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剛剛取得勝利,舉國一片歡騰,以為和平的日子終於來臨。中共中央及時提出了反對內戰、和平建國的新主張。然而國民黨卻頻頻調動兵力,圖謀發動內戰以消滅人民革命力量。為了制止內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蔣介石談判只是拖延時間用來部署兵力,加緊準備全面內戰。至1945年12月初,用來進攻解放區的總兵力已達190萬人以上,大規模內戰一觸即發。毛澤東的題詞正是通過紀念根據地創始人謝子長,激勵和號召邊區軍民團結起來,前赴後繼,不屈不撓,堅決自衞,以積極防禦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奪取全國革命最後勝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三次為謝子長題詞的碑文依然矗立在子長烈士陵園裏,與民族英雄英靈浩氣長存、名垂千古。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上觀圖編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求是網 劉衞平 王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