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前十名,女生佔九個”,網絡上類似的話題又引發了新一輪的“男孩危機”。日前,一些人提出應在學校裏通過體育運動的開展,防止男生女性化,讓男孩有男孩樣,讓女孩有女孩樣。
針對這一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研究負責人劉文利教授認為,到底男孩是什麼樣?女孩又是什麼樣?這些問題並不能單純由性別來區分,這樣只會強化性別刻板印象,不符合性別平等的理念,同時還有可能加重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劉文利教授認為,所謂的“男孩危機”其實是一種男權社會下男性的危機感。温柔細膩的男孩和堅強幹練的女孩都是一樣的,這些應該是男女都同時具備的優良氣質,同樣,更不應該“以貌取人”,認為秀氣、纖瘦就只屬於女生。當前的“男孩女性化”其實只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下產生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開展性教育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而在教育部門設立性別平等諮詢委員會,也有利於性別平等理念的深入。
北青-北京頭條: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要防止“男生女性化傾向”,同時強調“男孩要有男孩樣,女孩要有女孩樣”,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劉文利:我覺得這個説法是缺乏性別平等視角的,這其實是強化了性別刻板印象,什麼是男孩樣?什麼又是女孩樣?這個標準是人為確定的嗎?是誰確定的?有這樣觀點的人認為,男孩的標準就是要有力量,有對抗性,但如果一個男孩很温柔體貼,那就是沒有男孩樣了嗎?反過來,女孩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一個女生堅強而有力量,是不是就不是女孩樣了?
北青-北京頭條:這種觀點中認為,可以通過參加運動來強化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您怎麼看?
劉文利:這同樣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男生就要參加足球、籃球、橄欖球這樣對抗性的運動,而女生則就要去學習藝術體操、跳繩、瑜伽這些培養氣質形體的運動。
為什麼女生就不能去踢足球呢?我們知道,中國女足比男足好很多,都説中國女足是鏗鏘玫瑰,但又否定女生去踢足球。同樣的,體操王子李寧,是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這又如何解釋?可見,用性別劃分運動項目,不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無論什麼性別的人都有權利選擇喜歡或擅長的運動。
北青-北京頭條:目前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男性女性化的趨勢,比如一些所謂的“小鮮肉”,很俊秀,很苗條。
劉文利:這還是個刻板印象問題,認為男性就應該是肌肉發達,形體語言粗獷,大聲説話,留着絡腮鬍子,甚至是大腹便便、不修邊幅。而如果男生對自己的外形有所修飾,讓自己的外表更光鮮,就會遭受批評。
比如有的男生會護膚,就會遭到批評,但其實皮膚就是我們人體的器官,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應該保護好,這是一個人的健康習慣,何錯之有?這跟性別有什麼關係?
北青-北京頭條:但是有一些男明星還會化妝、帶首飾,引發一些男生也去效仿,也是現實問題。
劉文利:那些“小鮮肉”化妝、帶耳環,畢竟只是在屏幕中的,很多都是工作需要。這是我們現在網絡發展後,視頻化的傳播途徑將藝人們更多的展現給大家。這裏面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
在我們主張的性教育中有這一部分的內容,叫媒介素養與性,還有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安全使用,這兩部分的內容會告訴我們的青少年,舞台上的媒體形象是怎麼被塑造出來的,那樣的形象是需要化妝、燈光甚至一些技術手段,並不是真實的、生活化的,不是大多數人的情況。所以,這一塊需要有專業的性教育課程對青少年的認知有引導。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現實中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舞台上那樣的“小鮮肉”。你看過軍營裏的士兵嗎?他們只是沒有那些藝人那麼多的機會走上台前。我們看國慶閲兵的時候,我們的軍人,多麼有豪邁的氣質,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男孩子都跟軍人一樣。
北青-北京頭條:我們在網上曾經看過一個圖片,一邊是孔武有力的軍人,一邊是穿着軍裝的藝人,下面標註的意思大概是説,如果中國的男人都這樣,如何保家衞國?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劉文利:這其實就是過去所説的男孩危機,男孩都温柔了,秀氣了,保家衞國的責任誰來扛起來?如果都是舞台上的那些小鮮肉,他們還能扛得動槍嗎?但擔憂者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説,照片裏的是藝人,是演員,他並不是軍人,在他那個職業裏,他就是這樣的。但軍人這個職業裏,軍營裏並不是這樣,你看前幾天我們立功的邊防戰士,都是正氣凜然的。其實這是一個職業形象的問題,無論是什麼職業,什麼崗位,只要是社會需要的,就有存在的意義。我們不能把藝人的形象套在所有的男孩身上,同樣也不能讓所有男孩都必須跟軍人一樣。
有的男生就是身材瘦小,長相清秀,有的男生就是性格柔順,温文爾雅,那他們達不到到社會定義的男人形象的要求,怎麼辦呢?他們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這對他們就是不公平的。其實即便是藝人、演員,也不都是小鮮肉,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無論是什麼職業,社會形象都是多元化的。
北青-北京頭條:您剛才説,在學校中往往温柔秀氣的男生會被欺凌,這種情況明顯嗎?
劉文利:我們課題組做過研究,專門調查學校裏的欺凌現象。發現男生的校園欺凌,主要表現在男生對女生的欺凌,以及年齡更大、身體更壯、個子更高的男生對發育較慢的男生的欺凌。所以説,當你用一個標準去衡量男生的時候,達不到這個標準的男生,就成了少數羣體,他們就更有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包括我們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老師,他們對這樣的男生甚至也存在偏見,這就加劇了被欺凌的可能。
北青-北京頭條:那反過來,在校園欺凌中,男性化的女生是否更容易去欺負別的女生?
劉文利:至少我們的研究沒有顯示出這一點。女生的校園欺凌主要是被男生欺負,或者是女生之間的因關係不協調導致的欺凌。比如因為戀愛關係產生的對立,會有女生之間的欺凌。
北青-北京頭條:社會對於男生女性化的批評很多,反過來對於女生男性化的容忍度卻很高,這種現象是什麼原因?
劉文利:這背後是對女性形象的貶低。我們批評男生的時候,總是會説“你怎麼跟個娘們兒似的”這樣的話,但反過來對於男性化的女生,卻常常説她是“女漢子”、“女強人”,頗有讚美的性質。在我看來,這是因為我們的傳統社會是男性掌握着巨大的權力,而女性處於被貶低的地位。但隨着時代的發展,性別平等意識越來越強,很多男性覺得地位受到了威脅,於是會對自己標準定義下“不男人”的行為舉止進行攻擊。
北青-北京頭條:您剛才提到,我們的一些老師或者教育工作者,也會出現性別刻板印象或者性別不平等的偏見。
劉文利:這並不僅僅是老師其實是一個全民性的問題,這跟受教育程度沒有關係,是個社會的普遍現象,中國每個階層的人都缺乏性教育知識,只是很多人並不自知,沒有意識。
北青-北京頭條:您的意思是説,性別平等意識和性教育有直接關係?
劉文利:當然有關係,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塊就是性別平等教育,這貫穿了性教育的始終。2018年頒佈的《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中將性教育分成八個概念,其中一個就是理解社會性別、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結構。我們所説的性教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性行為的教育、預防性侵的教育或者生理衞生的教育。科學的性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性別平等教育是其中一個獨立的單元,並且貫穿性教育的始終。同時,性教育中包含性別平等教育但不等於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有自己的學科體系。雖然性別平等教育也涉及到性的有關內容,但不會涉及到那麼多性的角度。其中還包括了性認同,性傾向,性表達等等。我們目前所説的性別平等還是狹義上的男女平等,還不是更進步的多元化性別。
北青-北京頭條:我們一直都在提倡男女平等,如今還有性別刻板印象或者説偏見,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男女平等意識嗎?
劉文利:從基礎的角度來説,最根本的就是開展性別教育。另外就是我們一直建議的,在教育部門設立性別平等諮詢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目前在一些地方省市區已經有了,只是都在婦聯、婦兒工委或者地方人大里的機構,還沒有在教育部門中建設起來。
我們認為,教育部門肩負着全國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最應該建立性別平等諮詢委員會。
北青-北京頭條:這個建議的依據何在?
劉文利:我們提到設立性別平等諮詢委員會是有法律法規依據的。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中明確提出,性別平等原則要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有充分體現,也就是説,教育部門的課程標準,無論是理化生還是史地政,都必須充分體現性別平等原則。《綱要》中要求,國家級的教材中,要充分體現性別平等原則,在教育法規和政策的制定、修訂和評估中,要增加性別平等視角,落實性別平等。同時,《綱要》中還説,課程和教材相關指導中要增加社會性別專家,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要充分體現性別平等理念。
北青-北京頭條:各地方成立的委員會目前工作狀態如何?
劉文利:這些委員會一般都是從政策的角度,為有關部門提供諮詢意見。比如説,發佈地方立法文件的時候,會由委員會里的專家提出性別平等意見,讓地方立法能夠更好的體現性別平等,特別是男女平等問題。
北青-北京頭條:為何您認為最好在教育領域設立性別平等委員會?
劉文利:各個機構的職能是不一樣的,如果放在教育部門的話,會對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幫助,也能夠讓青少年從小接受性別平等理念,對性別平等能夠有更大的貢獻和幫助。我去教育部的網站上找過,也調查過,都沒有找到這樣的機構設置。其實委員會不一定是實體設置,這些專家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發佈政策的時候,提前徵求這些專家的意見即可,在重要政策文件上把關,不要做出性別不平等的描述或者相關政策的出台。
北青-北京頭條:目前教育部門在性別平等方面做得如何?
劉文利:我認為還是缺乏性別平等意識,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更多的性別平等培訓。我們課題組對我國的教材做過分析,其中性別刻板印象還是存在的,儘管這些年已經好多了。
北青-北京頭條:您指的教材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有哪些?
劉文利: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的教材中有一篇關於周恩來總理的妻子鄧穎超同志的文章,鄧穎超同志是我們非常出色的婦女領導人物,但她在教材中出現的畫面是在給周總理補衣服。從這裏也能看出,女性形象在教材中出現時,更多的是以為家庭服務、為丈夫服務的角色呈現的。在教材中,職業的女性形象非常少,女性對社會的貢獻很少在教材中反映出來。
北青-北京頭條:這是不是跟過去有關女性職業和社會角色的故事素材比較少有關係?
劉文利:是的,過去中國女性處於從屬地位,社會貢獻相對不多,有關素材也少,但並不是沒有。而且時代發展了,我們就應該注意這樣的問題。現在中國女性對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的。很多統計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女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婦女在全世界的勞動參與率是最高的,女性除了承擔社會責任之外,還承擔家庭責任。當代女性的社會貢獻可以説和男性是並駕齊驅的,但這一點在教材中體現的並不充分。
統籌/張彬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子淵
編輯/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