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慘敗後,諸葛亮為何不檢討失敗原因,反而抱怨一個人早逝
公元221年,劉備剛剛稱帝半年,給大將關羽報仇雪恨,親率軍隊數萬蜀軍,討伐東吳。這一戰,劉備派遣得力干將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連敗吳兵,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劉備還獲得了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的援助,對東吳有壓倒性優勢。
然而,在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等人到達前線後,遏制住了劉備大軍的進攻,雙方進入了僵持階段。
面對急於決戰的蜀軍,陸遜堅守不出,“一而再,三而竭”,逐步消除了蜀軍的鋭氣。轉眼間到了又一年的夏天,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天氣太熱了。劉備為了解決蜀軍酷暑難耐問題,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在深山密林裏安營紮寨,在大樹底下乘涼,準備等待到秋後天氣涼爽了,再發動進攻。
劉備這樣安營紮寨,確實解決了蜀軍酷暑難耐的問題,然而卻有着很多缺陷、漏洞。如蜀軍營寨綿延數百里,兵力分散,有可能東吳軍隊各個擊破,還有一個缺陷,那就是蜀軍在深山老林之中安營紮寨,怕火攻。
蜀軍的破綻被陸遜敏鋭地發現了,並針對這個破綻進行了軍事部署。他先派遣小股部隊試探蜀軍,得知蜀軍的兵力部署、軍營虛實之後,便大舉進攻蜀軍。蜀軍潰不成軍,車、船等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士兵死傷無數。在後衞將軍傅肜的掩護下,劉備僥倖突圍成功,擺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至此,夷陵之戰告一段落,以蜀軍慘敗告終。
事後,諸葛亮不但沒有檢討失敗原因,反而發出“法孝直若在,事必不至此”的感慨,抱怨法正早逝。那麼他為何將夷陵之戰的慘敗歸咎於法正的早逝呢?
其一,如果法正在世,很可能勸阻劉備,制止其討伐東吳。
法正,字孝直,原來是益州牧劉璋手下,認為劉璋不成氣候,和張松積極迎奉劉備入川。後劉備在法正的謀劃下,順利佔據蜀地。法正在歸順劉備後,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如漢中之戰,老將黃忠能夠順利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得益於法正的謀劃。連軍師諸葛亮也自愧不如,非常欣賞法正的奇謀。陳壽將法正比作曹操的謀士程昱和郭嘉。
如果法正在世,説不定能夠説服劉備,放下私怨,放棄討伐東吳。在軍事上,法正的意見和諸葛亮的相比,劉備更加樂意傾聽法正的奇謀。諸葛亮太謹小慎微,難以取得重大突破,而法正善奇謀,常出奇制勝,如漢中之戰黃忠斬殺夏侯淵就是法正的傑作。
其二,如果法正在世,即使無法勸阻劉備討伐東吳,也可以跟着皇帝劉備出征,出奇制勝。
漢中爭奪戰中,劉備南渡沔水,攻打定軍山的夏侯淵部隊。當時夏侯淵和張郃各守一邊,易守難攻。法正提出聲東擊西之計,讓主公劉備帶領一萬餘精兵分作十隊,不分晝夜,輪番進攻張郃一邊。張郃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後,損失慘重,無奈之下向主將夏侯淵求援。
夏侯淵於是將手下軍隊分一半去支援張郃,自己繼續固守南線。夏侯淵分出去一半軍隊,實力大損,被劉備軍隊偷襲,燒燬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衞工事鹿角。夏侯淵為了修築工事,於是親自率四百軍士救火、修補鹿角。此時,法正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不管張郃。老將黃忠居高臨下,殺奔夏侯淵。夏侯淵還沒反應過來,被黃忠斬殺,太冤了。
夏侯淵被殺之後,劉備從此佔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逐漸在漢中站穩了腳跟。曹操在夏侯淵被殺後,大驚失色,於是親征,得知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而感慨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
結語
在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借給諸葛亮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公開埋怨皇帝劉備的。然而,夷陵之戰的失敗,必須找一個理由,找一個“替罪羊”,諸葛亮找到了一個早已去世的人身上。這個人就是“謀主”法正。曹操在赤壁會戰慘敗後,也説過類似的話,“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就是諸葛亮埋怨法正早逝的前因後果。
劉備稱帝出征東吳前,法正早逝,在力排眾議的情況下,劉備討伐東吳。經過一年多的戰鬥,劉備慘敗而歸,逃回白帝城。諸葛亮得知皇帝劉備慘敗後,感嘆:“如果法正在,肯定能夠阻止劉備出征,即使不能阻止,也能保證不敗。”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羣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