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企鵝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餘秋雨
1947年8月發生的鄆城戰役(也稱沙土集戰役),是粟裕軍事生涯、也是華東野戰軍戰史中,一場不為人知的戰鬥。
粟裕指揮的神仙仗很多,像孟良崮、萊蕪、宿北、蘇中等,乃至淮海戰役,留給世人的印象,大多是善謀、善打硬仗。唯獨鄆城戰役,體現了粟裕軍事風格中極為獨特的一面,借用籃球運動中的術語就是:急停跳投。
什麼意思呢?我們細細掰扯一下。
講戰役,一般先要講戰略背景。首先了解一下鄆城戰役的歷史背景。
一、華野離開根據地支援劉鄧
1947年7月以後,中央指示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
這一招妙棋目的直插荊襄,威脅武漢,國民黨軍立即調動大批兵力南下追擊。由於中野執行的是無後方作戰策略,部隊既要行軍,又要面對前堵後追,處境相當困難。
為了改善中野的處境,中央指示華野分出主要力量,盡全力向魯西出擊,追擊國民黨軍,在豫東、魯西南一帶殲滅敵人,使其被迫北返。
華東野戰軍忠實地執行了中央的策略,分出七個縱隊(外加一個炮兵縱隊),向魯西南全速進軍。
這對華東野戰軍意味着什麼呢?
被動。
華野之前在山東戰場始終處於主動地位。無論是圍殲74師,還是打萊蕪戰役,都是華野主動尋找敵主力作戰,或者主動調動敵人。但向魯西南進軍,正中國民黨軍下懷。
部署在豫東、豫中一帶的國民黨軍多達14萬人,而華野西進兵團總兵力也就15萬人左右。同時,山東戰場以整編第五、第五十七、八十四三個整編師及一個整編二十一旅,約七八萬人,緊追華野西進兵團主力,企圖在魯西南地帶與之決戰。
從老根據地轉移出來,到陌生地域作戰,華野具有相當大困難。但為了貫徹中央的戰略決策,再困難也要打。
為了儘可能拉近與劉鄧的距離,吸引國軍追兵回撤,粟裕不顧一切地率領西進兵團高速前進,準備在魯西南渡河。
這種被動轉移付出的代價相當大。且不説國軍已經摸清粟裕的動向,雙方几乎是亮明瞭牌在打。單是華野付出的減員代價,就讓粟裕有點承受不了。
二、華野部隊的思想疙瘩
在8月西進之前,華野剛剛經過了7月分兵,並在南麻、臨朐相繼打了兩場消耗仗,用粟裕的話説,是啃硬核桃沒成功,反而造成部隊較大損耗。
本來如果能有一段時間休整補充,還能稍微恢復一下部隊元氣。但全速轉換,令各縱隊的減員都沒法補,士兵的身體狀況也得不到恢復。
轉入西進狀態後,大量傷病員跟不上,不得不撤到後方。國軍尾追部隊接了幾仗,發現華野無心戀戰,也逐漸大起膽子一路猛追,最誇張時,國軍吳化文八十四師一個團就敢放膽子來尾追進攻。
這樣的狀況持續下來,華野西進兵團減員越來越嚴重,有的師不得不進行縮編,一個師二、三個團合併成一個。
部隊的思想狀況也不太好。
許多戰士抱怨,在魯中、魯南,我們誰也不懼,七十四師那麼強悍,照樣把他們收拾了。可是現在,天天趕冤枉路,為了躲避國軍主力,不得不走迂迴路,大家又疲又累,思想上很想不通。
就連吳化文這種手下敗將都敢來追着華野跑,這令軍中上下都感到很不可忍受。
粟裕調查了部隊的思想狀況,發現出現了兩級分化。
基層官兵,大多數期望結束快速行軍,跟國軍主力硬碰硬地打一仗,改變被動局面。
而中高層將領大多持反對意見,他們知道中央有命令,部隊減員也比較嚴重,實力有下降,同時部隊處於全速行進狀態中,此時突然改變狀態與敵軍主力作戰,極有可能會出現不利情況。
三、急停跳投有多難?
中高層將領擔憂的,也正是粟裕所擔心的。
華野不怕打硬仗,怕打無準備之仗,特別是在倉促之下轉換狀態的戰鬥。
一般來説,軍隊的狀態可以分為駐紮、防禦、進攻、行軍、撤退等,當然,每種狀態還可以細分為許多子狀態。
每種狀態有各自的特點。
華野現在所處的行軍狀態,意味着沒有防護手段,沒有既設陣地可以依託,沒有系統的偵察情報支撐,沒有完善的火力保障。
而這些要求,都是進攻狀態所必需的。華野現在從行軍狀態轉入進攻,思想還不夠統一。
強行轉換狀態,會因為準備不充分而陷入困境甚至絕境。
幾個月前的孟良崮戰役,整編74師已經提供了反面教訓。當時整74師是處於搜索進攻狀態,被華野主力包圍後,貿然轉入就地固守狀態。
張靈甫如果一開始就抱定突圍的決心,3萬多精鋭兵力在華野包圍尚未完成時,是可以撤出來的。但他過度迷信自己部隊的素質,從行軍狀態來了個急停跳投,在孟良崮一帶進行了不是很成熟的防禦作戰。結果因為陣地條件差,防守狀態並沒有建立起來,結果被華野擊破。
現在的華野肯定不能重蹈覆轍。當前的仗,打肯定是要打的,但怎麼打呢?粟裕曾向中央提供了兩個作戰方案:
第一,全軍南渡黃河後,進行短暫的休整,補充彈藥,統一思想,然後再與敵作戰。好處是部隊能夠稍事恢復,缺點是不能迅速完成吸引國軍南線主力任務。
第二,渡黃河,立即轉入進攻作戰,吸引國軍一部,圍殲之,使敵諸部不敢追擊,而後牽制吸引南線之敵。
中央迅速回電,採用第二方案為佳。
粟裕也進一步堅定了決心,迅速給全軍傳達了命令,並要求各縱隊立即渡河,而後在渡河點三四十公野範圍內,選擇陣地,作好圍殲敵一部兵力的準備。
四、全殲五十七師
粟裕堅信華野能夠完成任務。
那麼華野能完成狀態轉換嗎?
還真成了。
當時華野西進兵團雖然疲於奔命,但七個多縱隊兵力相對集中,對敵軍七八萬人有力量上的優勢。
同時,經過加強偵察,粟裕已判斷出敵三個整編師互相拉開了空檔,具備殲其一部的條件。
而在進攻區域上,渡河點附近的鄆城縣沙土集鎮,具備較好的作戰條件,利用附近的河流沼澤,可以設置阻援陣地,將整五師等部隊隔離開來。
作戰決心定下之後,華野西進兵團各縱隊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傳統,以極大的犧牲精神和高度的執行力,全速渡河,隱蔽集結到沙土集一帶。
在殲敵對象的選擇上,粟裕確定了先打較弱的五十七師。該師在蘇中時曾被粟裕殲其大部,後來系重建加強而來,在士氣上較怯。
五十七師起初不敢過分逼近粟裕,但在第五師邱清泉的鼓勵下,該師師長段霖茂也漸漸膽大起來。
9月初,五十七師為了積極表現,給南京留下一個好印象,已經搶在第五師前面,逼近鄆城,與第五師拉開了二十公里的距離。
十縱司令員宋時輪
粟裕迅速以三個縱隊前出攻擊五十七師,並以另外三個縱隊擔任阻援部隊。
五十七師見狀大驚,趕忙向後收縮,結果被華野部隊包圍在沙土集的預選陣地附近。
段霖茂向邱清泉瘋狂地打電報請他前來支援,邱清泉怕五十七師被殲後,其餘幾支部隊勢孤,連忙派出兵力增援,同時還讓從萊蕪趕來的九十六師火速增援。
邱清泉一路上最怕的就是華野的圍殲戰術,他率部打到華野阻援部隊陣地,遭遇了華野防守能力最強的十縱。十縱司令員宋時輪臨行前向陳粟首長保證,人在陣地在,絕不讓邱清泉突破防線。
另外兩個擔任阻援任務的縱隊,還分別左右穿插,以不多的兵力,打出一副要圍殲第五師的樣子。嚇得邱清泉再也不敢前進,而是逐漸收縮兵力以求自保。
於是乎,兩部分國軍主力的聯繫被切開。9月7日至9日,沙土集的圍殲部隊,以四比一的兵力優勢,將五十七師全殲,生俘師長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人。
魯西南一戰大勝,雖然殲敵兵力不多,但一舉改變了被動態勢,有力配合了劉鄧大軍南線挺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
此戰中,粟裕高超的戰略眼光、敏鋭的洞察力以及強大的控制力,展現的淋漓盡致。段霖茂等人哀嘆,以前孟良崮、萊蕪等戰役,國軍都以為是指揮失誤造成。但通過此戰,他對粟裕由衷地佩服,國軍的失敗,是戰略戰役戰術全面的失敗。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