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跨越2020年,我們正站在獨特的歷史轉型變革期,這一“時代之問”直指“緊跟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發揮好德育功能、落實好根本任務,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場“硬仗”。

作為一片留有深刻紅色印記的沃土,徐匯正具備了德育教育的獨特“基因”。在這裏,既有江南文化的“底色”,也有海派文化的“特色”,還有紅色文化的“亮色”……不同的文化交織交融,構成了徐匯今天的德育“大生態”。

而徐匯也秉承着這樣的“特色基因”,積極發揮着自己的優勢,在歷史的轉型變革期不忘初心、砥礪求索,在黨建引領下,用“五大關鍵詞”,向這一“時代之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徐匯徐楓學區德育活動:“匯學講壇”

關鍵詞一:頂層設計

立足頂層,“1+2”模式引領區域德育工作

面對德育教育改革,改什麼?怎麼改?什麼能改什麼不能改?這些都需要“頂層設計”來回答。

2013年,徐彙區提出“共育人才”的宏觀舉措,聚焦區域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共育;隨着時間的推移,把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納入“共育人才”的框架也成為“教育剛需”,變得日益急迫。

與滬上很多其他區域相似,在改革之前,徐匯同樣面對很多“舊問題”:首先是德育資源不平衡,區域南北、名校與非名校、學區與學區、校與校之間都存在巨大的“資源勢差”;其次是資源開發不充分,很多資源在“低水平”階段充分利用,不能完全發揮出真正價值。

統整區域資源、建立共享體系、搭建廣泛銜接,成為這一問題的“破局之道”。

為此,徐匯的做法是,首先立足頂層優化體質機制,在整體規劃上成立了區域黨建促進會教育專委會。專委會首先聚焦黨建與德育領域,彙集區域內各類重要單位:有機構、有高校、有場所、有館校……它們都成為區域專委會的成員單位,作為重要的黨建與德育資源,能夠“為區所用”。

此外,“1+2”的工作體系改革也在同步進行。在區教育局,綜合教育科統整德育、體育、衞生、藝術、科學等版塊,助力德育與學科教育在區域大框架下同步推進;2019年,德育中心成立,主要負責各類德育活動的設計;它與區教育學院提供的專業指導與研究協同發力,以內外部資源重構、整合的“新姿態”,共同引領着徐匯德育教育工作穩步推進。

“未來,教育專委會將協同各方資源,聚力打造館校合作百課計劃、思政名師成長計劃、創新人才青馬計劃、思政資源雲享計劃等四項計劃,用好區域資源、用好名師資源、用好社區資源、用好線上資源,不斷深化德育工作。”徐彙區教育局黨工委書記姚黎紅介紹。

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紅色影片進校園:南洋中學《英雄兒女》

關鍵詞二:區域聯動

七大學區、七大“品牌”,德育模式百花齊放

長華學區所在的位置,是曾經黃道婆生活和傳播棉紡技藝的區域,國家級項目“烏泥涇(黃道婆)棉紡織技藝”傳習基地正坐落在這裏。如何用好黃道婆棉紡文化,以文化人形成德育特色,成了長華學區需要面對的思考。

在改革中,學區積極籌建黃道婆棉紡文化系列特色場館,組建棉紡文化系列學生小社團。在“非遺進校園”活動中,學生在傳統文化技藝體驗中感悟着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學技能、養文化、樹價值”的多元學習體驗中培養綜合素質,同時學區也實現了資源共享,完成了“傳承非遺傳統文化”德育品牌的建立。

這樣的學區化德育探索並非“孤軍奮戰”。近年,徐匯七大學區紛紛開啓學區化德育教育“一體化”模式,每個學區由主任單位、副主任單位牽頭,聚焦2—3個街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品牌”。

在上師大學區的“拓展研學實踐課”上,錢學森圖書館等場館資源被充分利用了起來,研學實踐課成為提升師德素養和專業能力發展的“新平台”,學生政治認同和思想成長的“新引擎”。學區以“啓迪信仰、回應改革、關注整合、提高質量”為工作思路,形成了“結合形勢、明確分工、完善流程”的工作路徑,讓研學課程實現精準施策,真正實現在研學路上啓迪紅色信仰。

天湖學區則建立了“厚植人文情懷”的德育品牌。學區在多年開展“天平德育圈”項目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如宋慶齡故居、衡復風貌保護館等區域資源和載體,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修雋雅”的育人理念,開發“紅色革命家”、“愛國人士”、“上海文化”等系列課。

華理學區在打造“五服務”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光榮值日生”“我是社區志願者”等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從服務個人、服務家庭,到服務班級、服務校園、服務社區,相關活動前後銜接、次第推進,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勞動光榮感。

在田虹學區積極開發館校合作系列課程的過程中,學區與上海無線電博物館聯合設計開發五類課程,內容涵蓋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歷史等多個領域。拓展“訪往昔,擔使命,虹梅園區人文行走”課程,同學們邊參觀、邊講授、邊思考、邊體驗,體驗科技的進步,感受園區的變遷。學區還依託少先隊、共青團,構築從小學到高中一體化的學習教育機制,成立青年教師“館校合作課程小組”,實現體系化課程設置,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濱江學區則圍繞龍華烈士紀念館這一黨的初心地,精心打造“濱江情·匯行”紅色人文課程。以“追憶歷史,逐夢前行”為主題,從學科入手,逐步形成濱江“紅色”人文課程思政體系。以“緬懷先烈,傳承奮進”為主題,打造特色“濱江學區青少年紅色人文課程”。以“情繫濱江,家校互動”為主題,組織家長參與親子實踐體驗課程。學區立足“立德樹人,樹根立魂”,用傳承與創新之力,讓“紅色”文化課程在濱江煥發光彩,演繹出徐匯濱江的壯闊詩篇。

徐楓學區位於人文薈萃的徐家彙街道和科研院所集中的楓林街道,學區聯手打造了“海派源”人文課堂。帶領學生行走在“徐家彙源”城市人文景觀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體會現實生活中靈動鮮活的“匯學”;聆聽區域內專家學者的人文歷史科普講座;參與區域特色的網上共享課程學習。學區致力於區域內各中小學互相配合、資源共享,通過“走一走”“聽一聽”“學一學”,引導學生用眼、用耳、用心靈學習,真切感受地區發展的文化基因,使家國情懷深植學子血脈。

七大學區、七大德育品牌,它們所囊括的不僅僅侷限於校園思政課堂,還包括書法活動、主題匯演、人文行走、大型教研、公開課展示、辦學成果展等等形式,層出不窮的活動共同組成了學區化德育建設的豐富內涵。

而這些德育活動也以更活潑的形式,不斷激發着學生們接受德育教育的積極性。他們行走在學校與街區之間,充當“德育小記者”、繪製“德育圈地圖”,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其中,也在學區“德育品牌”的薰陶下耳濡目染,悄然成長為有理想、有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羣策羣力研討“濱江紅色人文思政課程”

關鍵詞三:課程融合

學科交融、多維交互,助力學生“浸潤式成長”

思政課堂作為德育教育主陣地,在徐匯德育工作推進中完成了重點變革。在頂層設計上,徐匯作為上海市大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的試驗區,教育學院承擔了道法學科德育協同中心的職能,同時在積極探索並建立了思政課跨學科大教研組。至此,徐匯初步實現了教研組和項目組、專家和一線教師、實踐探索和理論相結合的“德育課程一體化”模式。

《龍華魂》是濱江學區的為創建學生的“夢工廠”而打造的共享特色課程之一,課程資源由上海師範大學附屬龍華中學提供,每週二下午由資深教師展開跨校授課,分享給區域內的十所中小學。授課時長為20課時,對象涵蓋六至八年級的學生。老師帶領學生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做專題講解和探究,使學生能真正全面、系統地瞭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社會生活與變化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語文、歷史、思政、藝術等學科知識也在這樣的課程中交融匯聚,深深地內化於學生的心中。

除此之外,德育課程也在從“跨學科、跨項目”的過渡中逐漸走進社會,完成了學校和社會資源的“珠聯璧合”。

錢學森圖書館坐落於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走進這座展館的人,能夠看到錢學森先生科學報國的一腔熱血,能看到他仰望星空的鑽研精神,也能看到仰之彌高的大師之路。而在徐匯德育工作的推進中,錢學森圖書館也融入了跨學科德育主題的“一個環節”,成為了館校合作模式下德育教育的重點場所。學生們可以走進這裏,從一代偉人的成長曆程中,接受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主題教育。

龍華烈士陵園的“紅色記憶”、徐匯源的“歷史變革”、濱江西岸的“藝術底藴”……這些徐匯的“人文印記”,都深深參與到徐匯緊密型學區化2.0建設工作之中,不斷擴大輻射面,內化為徐匯德育的“一部分”。而學生在其中的參觀也絕非走馬觀花,他們在各類社會實踐中策劃、講解、表演、互動,以高度的“參與感”吸收德育的“養分”。

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龍華記憶——追憶青春之先烈”儀式教育課程

關鍵詞四:信息賦能

搭載科技便利,創設便捷“立德樹人”通道

今年年初,疫情的爆發讓教育形式大面積轉型線上,同樣對徐匯德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突發形勢,徐匯德育工作因勢利導,逐漸開闢出線上德育教育的“新領地”。

鄒韜奮先生是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著名校友、“愛國七君子”之一。這個暑假,南洋模範中學的學生通過線上講述的方式,錄製“四史”主題微課,讓更多同學居家就能讀懂“韜奮精神”,接受“紅色教育”。諸如此類的在線德育活動,層出不窮,成為疫情期間徐匯線上德育教育全面推進的生動寫照。

以特級教師秦紅老師領銜的學科德育協同研究中心,圍繞“愛國、誠信、法治、生命”等主題,結合“四史”學習教育推出系列思政微課近50節,其中27節微課入選“學習強國”平台,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引領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此外,徐匯與龍華烈士陵園、錢學森圖書館、中華藝術宮、氣象博物館等單位合作,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系統開發社會實踐活動線上內容,以“信息化”手段為其賦能,讓德育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面向未來,姚黎紅書記這樣告訴小編:“打破傳統的‘面對面’,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未來的德育工作,一定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既能讓學生在雲端享受集成的德育資源,也能在實地深化德育體驗。”

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少年中國夢孵化基地揭牌儀式

關鍵詞五:家校協同

突破校園圍牆之隔,攜手社會構建德育“大生態”

事實上,德育永遠不只是單純的“教育孩子”的問題。最好的德育教育應該是學校和家庭共同形成好的“大生態”,讓孩子在“無處不在的課堂”中成長。

9月4日正值開學季,徐匯正在舉辦“家長學校三級網絡建設”現場推進會暨區家長學校“開學第一課”,為全區家長和學校帶來“超級家長會”。

顧名思義,與一般家長會不同,“超級家長會”是由徐彙區統籌開啓的大型線上家長會。在區的層面,架起了與家長直接對話的橋樑。

據瞭解,短短半年,為了讓德育教育紮根家庭,徐匯已經開啓8次“超級家長會”,邀請各方面的專家、校長甚至家長本人圍繞不同的主題帶來線上“講解”。時間管理、親子溝通、防近護眼、返校復課、居家鍛鍊……“超級家長會”密切關注家長們的真實需求,每一期的設計安排都直指“要穴”,贏得了大量家長的喜愛。其中第三期“新啓程 心動力——返校復課特別節目”的觀看點擊量更是超過47萬。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社會課堂”,讓家長在德育教育的理念上與學校目標逐步實現了“同心同向”“同頻共振”。

“通過黨建引領下的區域協同,我們這些年看到了累累碩果。如何進一步深化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深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我們在區域協同、資源融合、整體架構上不斷完善、不斷求索、不斷創新。”姚黎紅這樣説。

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徐彙區愛菊小學SWEET少年“益”心同行公益活動

迴歸主題,我們究竟要“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

以黨建引領,推動“德育一體化”,聚焦課堂推動“大中小幼一體化”,區域聯動建設“家校社會一體化”……今天的徐匯用“五個關鍵詞”實現了“三個一體化”,不斷整合優勢、共建平台、共享資源,向這一問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27 字。

轉載請註明: 整合、共建、共享,徐匯用“五大關鍵詞”,交出德育“漂亮答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