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周王朝的兩種統治方式

周本來是遠在陝西的一個小部落。

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後,一下子得了這麼大個天下,他怎麼統治呢?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周武王就搞了個雙軌制,首先是自己退到鎬京,就是現在的西安附近,離老巢近一些,又有函谷關天險可守。

也就是説第一步,先保證自己老本不輸。

第二步,是在函谷關以東的中原地區大肆分封,老姬家的親兄弟、堂兄弟,一人發一套青銅禮器,再分幾個功臣和投降的殷民部落。

這些周武王的親兄弟、堂兄弟們,一人一塊,跟分披薩似的,就把中原給分了。

這個封建制一搞,整個中原就都成了姬姓天下。

而建國功臣得到的地則遠了些,比如我們熟悉的姜太公的封地,就在現在的山東那邊。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那麼函谷關以西,就由周天子親自派官員管理。

這一塊,叫王畿,税收歸周王室自己。

秦國崛起之前,其實是幫周王室養馬的,其爵位很低。

周王室強大的時候,號稱王畿千里,雖然有吹牛的成份,但方圓幾百裏總是有的。

也就是説,從一開始,周王室對封建諸侯的訴求,是防務性的,而不是財政性的。

畢竟,一開始你周武王也沒給諸侯們多大投入,不過是每人發了一套青銅鍋碗瓢盆。

那麼,諸侯每年向王室的納貢,意思意思就行了,純粹是禮儀性的。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左傳》裏説,齊恆公伐楚的時候,藉口就是“包茅不入,無以縮酒”。

意思是每年你楚國要向周天子納貢,貢品是一種叫包茅的草,用來過濾酒渣。

你現在好幾年都不上貢了,王室祭祖的時候都沒得用了……所以我打你,是為了給周天子討要茅草。

這挑起戰爭的理由,和當年美國打伊拉克,拎起一瓶洗衣粉有得一拼。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我們來小結一下:

對於周天子來説,他有兩種統治方式,一種是直接統治,就是函谷關以西的王畿;而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則是間接統治。

直接統治和間接統治的區別可大了。

直接統治,得到的是真金白銀;間接統治,只能得到一把草。

當然一開始,諸侯對周王室還有軍事義務。就是如果有蠻族入侵,諸侯要派兵勤王。

這個,和歐洲的封建制是一樣的。

但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君不君臣不臣,諸侯們也就越來越不把王室當回事兒了。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不僅不盡封臣的義務,自己還去割佔王室的土地。

千里王畿,被蠶食得只剩下30裏。

堂堂周王朝,自留地還沒個村子大。

都可憐到這份上了,麥子熟了,諸侯們還不放過,還要來偷麥子。

最後還被自己的馬伕——秦國,給滅了。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那麼,當初周武王為什麼要搞封建呢?都直接管了,不行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取消了分封制,改成郡縣制,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那麼為什麼周王室,不這樣搞呢?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以當時的技術條件,這樣做的成本太高了。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交通和通訊條件不説了,就拿今天來説吧。

咱們國家是2005年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農業税的。

但是在此之前,浙江省就多次提出要求,説我們省農業税免了吧,或者省財政拿出一筆錢來,替全省農民把農業税交了吧!

為什麼呢?

因為那個時候,浙江省收農業税的成本,就比農業税本身還高了。

你説這個税還收它幹什麼呢?

現在,咱們是人多地少,土地就金貴。

農民不會為了逃税連地都不要了。

但是古代社會,人少地多,和現在正好倒過來。

你要是收農民的税收狠了,他扛着鋤頭就跑掉了。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咱們都知道“苛政猛於虎”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另一面解讀就是:在古代社會,如果統治者太過分,農民還是有地方可跑的。

只要跑到有老虎的地方,讓税務官不敢來,你也就躲過去了嘛。

也就是説,在古代社會,因為統治者的技術能力有限,在國家內部,統治者其實做不到啥都管的,很多地方他根本管不到。

在古代,王權不下縣,那些山高皇帝遠的農村地區,你確實管不着。

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怎麼想?

你一定會有強烈的衝動,讓農民一堆兒一堆兒地住在村子裏,方便你的税務官去收税。

那麼,要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呢?

商鞅變法,就提供了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跑來跑去的流民、商人,都是壞的,尤其是商人,不僅收他們的税困難,更討厭的是,他們還為老實種地的農民們樹立了一個壞榜樣。

不種地也能吃香的喝辣的,那誰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啊,都跑去經商了。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所以,士農工商,商人就是最底層的賤民。

自打從商鞅變法之後,商人就沒翻過身。

在此之前,商人朱陶公,是可以入朝當相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之後的商人,再有錢,也是沈萬三的結局了——抄家入獄。

所以種地的農民,不僅名聲好,還給土地,這樣的待遇,要不是想不開,誰會去當商人。

光是用土地把老百姓都固定住還不夠。

皇帝還特別想知道他有多少個子民,尤其是男丁數量。

男丁的多寡,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力。

打仗的話,你就得知道你有多少男丁可以上戰場。不打仗,那這些男丁可以幫你做勞役,交賦税。

所以男丁很重要,戰時是兵源,平時是税源。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但是這個信息怎麼蒐集呢?

怎麼才能知道你的國家裏,有多少個成年男性呢?

咱們今天,每人都有户口本、身份證、銀行卡、社保卡,大街上不計其數的攝像頭。

只要你不躲進深山老林幾十年不出來,國家總能找到你。

但是在古代,國家要蒐集點信息,那可費老勁了。

別説身份證了,就説每個人都得有個名字吧,這個都做不到!

我們看《權力的遊戲》,裏面那些貴族都很珍惜他們的姓,人可以死,但家族的姓不能丟。

而普通老百姓,就只有外號和名,是沒有姓的。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這點,在商鞅變法之前,中國也差不多。

我們都知道西施,但人家可不姓西。

西施又被人叫做“浣紗女”,那是因為自幼隨母在浣紗江邊活動。

那個時候,老百姓都是根據你的特點來叫的。

作為一個小地方,你喊浣紗女,大家都知道是誰。

但作為一個朝廷來的税務官,他就頭大了,這是誰啊?

作為税務官,他希望採集到的數據是有邏輯的、簡單的、拿回去可以加總做統一處理的。

他關心的不是特點,而是財產繼承關係。

誰都可以做浣紗女,那我到底向誰收税啊。

所以,國家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個父子傳承的姓,來説明親屬關係。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就這麼一件今天看起來天經地義的事情,中世紀的歐洲,中國在商鞅變法之前,都做不到。

14世紀的時候,佛羅倫薩共和國做了一次人口普查,調查員們被派到鄉下,逮着個人就問“你叫啥啊?”

辛辛苦苦做了個花名冊,拿回城裏一看,800多個喬瓦尼,1200多個皮耶羅……根本分不清楚誰是誰。這錢就白花了。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到了商鞅變法那會,就開始用姓+名,來標定每一個男丁身份的工作。

之前咱們中國人也沒有姓,秦國弄了一堆常用姓,大栓子以後你就叫張大栓,二柱子以後你就叫李二柱。

並且規定這個姓必須父子傳承,不能變來變去。

這麼着,不僅把一堆大拴子二柱子分清楚了,也搞清楚了每個人的家庭結構。

漢高祖劉邦,原來的姓名叫劉季。

季屬於家裏排行。

劉家兄弟三個,分別叫做劉伯、劉仲、劉季。

古代男子排行,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所以劉季就是家裏最小的那個孩子。

所以直白點講的話,劉家三兄弟,叫劉大,劉二,劉小。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這樣的名字,税務官最喜歡,一聽名字,就知道你家有多少個勞動力。

按着這個花名冊,秦國就清清楚楚知道了一國之內,誰該當兵、誰該納税。

秦國就是靠有效蒐集了國民的數據,越過貴族這個中間層,建立起對每個人的直接統治,國力大大增強,從而征服了六國。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郡縣制那麼好,為什麼周朝要搞分封制?

有時候什麼發明創造、創新思想,就是一層窗户紙,你捅破了,發現,原來是這樣啊。

但是沒捅破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怎麼搞。

給國民取姓名,很簡單吧,但從西周建國到商鞅變法,整整走了700年。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再舉個例子,其實咱們中國人很早就發明印章了。

印章不也就是在木頭或者石頭上刻好字、刷上油墨、蓋在紙上、把字複印出去的技術嗎?

印章距離雕版印刷術,區別好像也不大。一個是紙在下面,一個是紙在上面。

為什麼從印章到雕版印刷術居然花了好幾千年?

是我們中國人笨嗎?好幾千年才讓紙換個姿勢。

不,就這還是咱們老祖宗先發明的。

其他文明,連幾千年還不懂怎麼搞呢。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個新想法,一個新發明,就隔着一層窗户紙,幾千年都盼不來那一線劃過它的光明。

一個創新的想法,在它冒頭的那一刻,連親爹親媽都覺得它是個怪物;如果它後來不被社會接受,它就真的是個怪物。

我們來重温下商鞅的那句話:“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任何創新,答案一定在前方。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5 字。

轉載請註明: 姓名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