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全國人民歡欣鼓舞,都在為和平而歡呼,但是在一片和平之聲還未散去之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動了內戰,為了準備內戰,大量國軍進入了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接收了大量武器裝備,過去曾為日本人服務的偽滿洲國軍隊,大多又被招入了國民黨麾下,成為國軍,蔣介石率先發動了戰爭,試圖讓中國共產黨政權在中國沒有立足之地,依然對廣大中國人民進行壓迫和剝削,維護國民黨代表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的利益。
然而,以毛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考慮到國家未來的發展,為了讓人民自己當家做主,決心同國民黨作戰到底。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就此開始了,隨着戰爭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民相信共產黨,紛紛站在了共產黨這邊,中國人民解放軍隊有了強有力的後盾,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粟裕設想、提出、並指揮的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場,國民黨方面稱之為徐蚌會戰,耗時66天,參戰人數超過140萬,其中60萬是解放軍,國民黨方面的軍隊達到了80萬,解放軍以少勝多,大幅度削減了敵方的有生力量,共整整5個兵團,一共有55萬,在國民黨總兵力中的佔比大概在69%。此次戰役影響深遠,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和豐碩的成果,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在長江北岸佔據了有利位置,讓渡江作戰得以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加速瞭解放全中國的進程。
淮海戰役,是直接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一次決戰。
蔣介石告訴黃百韜, “此次徐州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之大關鍵,務希嚴督所部......”蔣介石對當下的處境很清楚,一旦戰敗,國民黨將在軍事上失去翻盤的可能,所以當時國軍幾乎所有的精鋭部隊都集中在徐州一帶,下了所有賭注,要做最後一搏,所以,淮海戰役就是一次決定國共雙方,尤其是國民黨方面命運走向的決戰。
由誰來指揮徐蚌會戰,蔣介石頗費了一番思量,白崇禧浮出水面。
在徐州會戰爆發以前,白崇禧就是蔣介石心裏徐州戰場司令官的最佳人選,這個想法如果實現的話,也就是説華中,還有徐州國民黨的主要力量都被白崇禧掌握着,蔣介石即使心中有不滿,不過誰叫他沒有更好的人選,徐州原來的負責人劉峙能力很差,邱清泉對其破口大罵,對於這項任命白崇禧先是接受了的,首先還答應的非常好,過了一天就迅速反悔了。
桂係為白崇禧分析,不要為戰敗“背黑鍋”,打壓蔣介石也是桂系利益所在。
國民黨裏各種黨派互相傾軋,共同抗日達成以前,桂系是造成蔣介石下野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於是蔣介石回來以後,桂系的人免不了被穿小鞋,肯定不會完全信任桂系的白崇禧,並且在白崇禧看完情況和發現徐州戰場暗藏玄機,徐州現在亂成一鍋粥,被派出的人,指揮不是重點,背鍋才是主要任務。而白崇禧不想背鍋,也不想一不小心死的不明不白,他需要保留自己的有生力量,回絕了這份指令。最後,三大戰役落下帷幕,蔣介石無奈下台,桂系首領李宗仁成功上位,擔任代總統。桂系暫時得到了希望的利益。
白崇禧自己認為接手淮海戰役,也不會打贏粟裕。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那是何等聰明啊。一般人都能看出徐州會戰國民黨所面臨的困境了,白崇禧更是洞若觀火,僅憑白崇禧一人之力肯定是無力迴天,桂系部隊也可能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粟裕已經做好了局,誰去也不可能改變結果。白崇禧認為還不如做好武漢的駐守工作,進行一些軍事防禦工程,靜觀局勢變化,桂系利益要大於國軍利益。
白崇禧不援救徐州戰場的國軍,與黨派之爭並無關係,其實戰場上的情況是複雜多變的,不是説你想援助就能援助的,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方方面面,白崇禧的軍隊根本不屬於徐州的預備軍隊,而是負責防守武漢,從武漢出發去救援徐州的國軍是一件困難的事,白崇禧決定不去支援徐州,這其實是國民黨全國大戰略上的失誤,不是白崇禧個人所能左右的。
淮海戰役最終勝利的原因在於,以粟裕為代表的共長黨人在作戰過程中的戰略指揮以及解放軍同志們英勇奮戰,以及百萬民眾用小推車為人民解放軍提供充足的後勤支援,淮海戰役可以説就是人民的戰爭、人民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