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4年7月16日開始,李鴻章派清軍從陸路進入朝鮮,同時租用英國商船“高升”號從海路運送清兵赴朝。25日7時許,擔任護航任務的北洋海軍“濟遠”、“廣乙”兩艦在牙山附近的豐島海面遭到日艦編隊突襲,爆發豐島海戰。此時,運送清兵的“高升”號商船恰巧行至豐島洋麪,日艦“吉野”、“秋津洲”兩艦包圍了“高升”號,企圖脅迫“高升”號投降。“高升”號官兵面對敵人威脅,寧死不屈,以步槍還擊,最終被擁有優勢炮火的日艦擊沉。官兵1200人除252人逃生外,其餘壯烈犧牲。
大戰即開,國困民危,清政府內部戰和兩派口舌縱橫,辯駁激烈。吏部候補主事關榕柞呈書户部尚書翁同穌,堅請主戰。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兵1500名渡海赴朝;與此同時,日本也派大軍人朝, 介人朝鮮的內部事務,並提出所謂“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強迫朝鮮接受。中日兩國在朝鮮問題上處於嚴重的對立狀態。面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危機,清政府寄希望於國際社會調停。當時西方人針對這種情況繪製了《中日朝鮮相爭圖》。河兩邊的垂釣者分別為8本和中國、河中游弋的魚則代表朝鮮,站在中日兩國背後的則是居心叵測的是我國調停人。
志鋭,他他拉氏,字伯愚,號公穎,滿洲鑲紅旗人。珍妃之兄,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豐島海戰後,光緒帝下諭旨,正式對日宣戰。禮部侍郎志鋭頻頻“上疏劃戰守策累萬言”,指責主持戰事的李鴻章“一味因循玩誤,輒藉口於釁端不自我開,希圖敷衍了事”,同時提出了“以戰弭戰”的主張。情懷激憤,察見深邃。
左寶貴(1837-1894年),字冠廷、回族,山東費縣人,行伍出身。早年曾效力江南大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後從僧格林沁部平定捻 軍,升副將。此後長期駐奉天。光緒元年(1875年)晉記名提督。光緒十五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但仍留奉天。甲午戰爭爆發率所部六營自遼東渡鴨綠江進援朝鮮,守平壤城北玄武門。八月日軍來犯,清軍統帥葉志超企圖棄城逃竄,他即派親兵監視,並登城指揮禦敵,身受重傷仍堅持督戰,後中炮犧牲。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十餘艘軍艦組成的北洋艦隊護送援軍至大東溝。次日,北洋艦隊返航時,與日本艦隊遭遇在黃海海面上,雙方立即展開激戰。北洋海軍的絕大部分官兵在強敵面前,毫不畏懼,英勇戰鬥。最後日本艦隊首先退出戰場,黃海硝煙也漸漸散去。黃海一戰,北洋艦隊損失了“致遠”、“經遠”等五艘主力戰艦,犧牲了鄧世昌、林永升等優秀的海軍將領和許多愛國官兵。而日本方面,則重傷五艦。海戰之後,李鴻章竟以“保船制敵”為藉口,命令北洋艦隊全部躲藏到威海衞軍港.被動挨打,坐以待斃。
鄧世昌(1849- 1894年),字正卿,廣東番禺人。早年人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學習航海,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調人北洋艦隊,任“揚威”艦管帶。光緒十三年(1887年), 曾同林永升赴英、德接收軍艦,歸後任“致遠”,“靖遠”、“經遠”、“濟遠”四艦營務處兼致遠號管帶。諳悉海軍,治事精勤,“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豐島海戰後,鄧世昌對日本的偷裝行徑極為憤慨,表示“設有不測,誓與日艦同沉”。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督率的“致遠號”中彈過多,船身傾斜,彈藥將盡。在此危急關頭,鄧世昌毅然下令開足馬力向日本的主力艦“吉野'艦撞去,準備同歸於盡,不幸為魚雷擊中沉沒。鄧世昌及全艦250名官兵壯烈犧牲。
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官兵不畏強敵,給予敵人有力打擊。日本旗艦“松島”號被林永升指揮的“鎮遠”號擊中,引起彈藥爆炸,導致大火,“死傷達一百餘人,死屍山積,血流滿船”,幾乎沉沒。
“致遠號”是北洋海軍主力戰艦,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李鴻章從德國訂購。黃海海戰中,“致遠號”軍艦官兵英勇殺敵,曾給予日艦沉重打擊,最後該艦為日本魚雷擊中,大部分官兵以身殉國。
聶士成(?一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初從袁甲三鎮壓捻軍。同治元年(1862年)起改隸淮軍,以把總累遷至副將、總兵。中法戰後統慶軍,駐旅順,光緒十七年(1891年)調統蘆台諸軍。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後,隨提督葉志超赴朝鮮牙山抗敵。同年10月,日軍進攻遼東半島,聶士成率兵扼守大高嶺一帶,殊死拒敵,予敵以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