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只重視教育形式的現代化,而不是內涵與實質的現代化。
視頻截圖。
文|熊丙奇
教師和家長的“作業之爭”不斷上演新劇情。
最近,一個攤販老闆喊話老師——作業寫黑板很難嗎?據瞭解,該攤販是兩個孩子的家長,他在視頻裏主要表達了兩個意思:給孩子配手機,會導致孩子不寫作業只玩手機遊戲;但不配手機,孩子又不知道作業是什麼。面對這種矛盾,他希望老師能把作業抄在黑板上。
教師在黑板上寫上當天的作業,學生們自己記下,回家後完成,把作業交給教師,由教師批改、點評。這是很多人記憶中的家庭作業。
但隨着互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利用微信、QQ建設家長羣,被認為使家校的溝通“便捷化”、“現代化”。然而在很多時候,這種“便捷”、“現代化”,並沒有構建出良好的家校關係,反而把“家長羣”變為“作業羣”。
出現上述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教育理念出了問題——一些地方只重視教育形式的現代化,而不是內涵與實質的現代化。
現實中,有些教師不把作業寫在黑板上,而是發在QQ羣、微信羣裏,這被稱為是“電子作業”,也一度被認為是“作業現代化”。
但這種“電子作業”,其實存在着諸多問題。首先,並非所有的家長都有時間去一直盯着這些社交軟件。
向老師喊話的攤販老闆就屬於這一類人。為了養家餬口,離異的他成天忙於工作,並沒有時間去一直盯着社交軟件裏的消息。
其次,就算家長能夠抽出時間來盯着那些“作業羣”,但類似行為也會增加家長的負擔與焦慮——作業本應由孩子獨立完成,把家長卷入其中後,家長成天擔心收不到作業,致使其難以將精力完全集中於工作。如此反覆,家長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而過度地使用電子產品,對學生的視力發育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學生時期正處於身體的發育期,在這期間,保護學生的視力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發佈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科學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指導學生科學規範使用電子產品,養成信息化環境下良好的學習和用眼衞生習慣。
《方案》還要求,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上述規定不是沒有道理。學校教育應該本着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師在教學和佈置作業的過程中,也應該儘量摒棄依賴電子產品的習慣。
其實,教育現代化並非是要所有的教學都依靠互聯網和電子技術。把作業寫在黑板上,把新技術應用在該用的地方——如對學生的後勤大數據服務,提高辦公效率等——才是真正的教育現代化。
而要評價現代教育技術是否促進了教育現代化,最終還是看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還是約束學生髮展;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素質教育,還是進一步增加學生負擔,與素質教育漸行漸遠。
需要警惕的是,目前所謂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使用,大多圍繞應試、提分而展開,這不是教育現代化,而是教育功利化。要扭轉這一局面,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馬小龍 實習:潘宇潔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