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部:嚴禁中小學招生與任何競賽掛鈎!家長:不看證書看什麼?

由 湯生 發佈於 經典

奧賽只面向高中生,

不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放,

而且,任何競賽項目包括獲獎成績,

均不得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

這是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佈會的明確表態。“競賽證書沒用了?”消息傳來,家長們或喜或憂。喜的是終於不用讓孩子為沒完沒了的競賽而“雞血”了,憂的是沒了“敲門磚”,拿什麼進名校?

競賽必須依法依規

你能想到嗎,有些獲獎證書在網上能買到,甚至還能私人定製。”家長常女士的女兒讀小學五年級,她説,只要在某網購平台鍵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就會出來不少“賣作品”的店鋪,有的是接受科創作品的定製,還有的甚至宣稱獲獎率高達90%以上。“對於中小學生,擁有專利可以升學保送加分、自主招生加分等。”店家宣稱,如果顧客什麼證明材料都拿不出,只需要説出自己的需要,店主就會與顧客商量出一個獲獎成功率很高的項目,而且要保證這個項目的“唯一性”。還有一個“發明競賽班”更神奇,課時不限,直到能夠完成一個獲獎作品為止,學成後可以拿到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獎,還可以任選德國、美國、日內瓦等國的發明大賽獎,收費從4500元至9000元不等。

△獲獎證書可定製

對於青少年競賽中存在的賣作品、賣證書等亂象,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要加強競賽項目管理,嚴格按照競賽項目管理規範和舉辦方的承諾,加強競賽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保障競賽項目依法依規舉行。

培養孩子個性發展

近年來,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競賽有很多,有不少比賽並非是教育部門主辦的,而是“承包”給了一些商家或培訓機構。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管理辦法》,從2019年開始審核並面向社會公佈競賽名單,嚴格控制競賽項目數量,從原來的105項減至35項,遏制競賽的無序“擴張”

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説,家長不應盲目相信競賽,以為讓孩子有一張獲獎證書就能在同齡人中脱穎而出,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能夠獲得某個項目的獎勵,不代表他一定比別的孩子強,因為,有的孩子在科技活動中有特長,有的孩子則在藝術上有天賦。青少年階段要鼓勵孩子個性發展,而不是隻瞄準競賽獲獎去學習。“事實上,我們學校在招生時有個不成文的做法,就是不看任何證書。但孩子進學校後的第一堂課,老師們會提三個問題:一,你跟別人一樣嗎?二,你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三,你喜歡和別人不一樣嗎?

壓縮競賽的“含金量”

呂玉剛特別強調,要嚴肅查處違規競賽。對沒有經過審核通過的競賽活動加大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禁中小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參加違規競賽活動。那麼,“不看證書看什麼”已成為不少家長心頭的深深疑惑。

“常常有家長會拿着孩子的獲獎證書來報名,我們不收、不看,但家長硬要拿來,也是他們的自由。證書只能證明孩子在某個方面有才能、有特長,但絕對不能成為中小學錄取的重要依據。”進才外國語中學校長王從連説,現在民辦學校搖號錄取,不篩選生源,有證書與沒證書一視同仁,特別是明年開始的中考改革,示範性高中實施“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肯定會進一步壓縮競賽獲獎證書的“含金量”。但王校長也坦言,不鼓勵、不組織青少年參加競賽,不代表不倡導他們在自己的興趣特長上不斷進步。“我們有個‘科學盒子’系列課程,是與中科院上海分院聯合開發的科創培優課程,包括了玩具總動員、中華食品庫、動物也瘋狂、植物嘉年華、機械大探秘、軍事觀察室、名偵探傳説等。每個同學都能在自己喜歡的課程裏找到興奮點,這遠比單純地參加競賽更有意義。”他説。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王 蔚

圖 片 | 網 絡

編 輯 | 陸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