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秋達
面對學生作業的問題,人們常常關注教師佈置作業量的多少或學生完成作業負擔的輕重問題,卻很少關注教師在佈置作業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3月15日《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版刊登的餘崑崙老師的《老師,您知道該怎樣留作業嗎》一文,給我們提供了思考作業佈置問題的新思路。
確實,如餘崑崙老師在文中所言,作業佈置中存在的問題,有諸多原因,如“教師作業評價素養匱乏”“知識本位觀念根深蒂固”“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漠視”“作業管理的鬆弛和缺位”,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推敲一下這個話題,會發現還存在其他的值得我們去正視的問題,
首先,作業如何佈置,是對教師學科素養的考驗。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師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清楚地瞭解他在學校裏所講授其基礎知識的那門學科中最複雜的問題,瞭解這門學科的學術思想最尖端性問題。”同時又説,“教育工作的能手,對本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十分精通,以至於他們在課堂上、在講授教材過程中,可以不把注意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識上,而是放在學生身上,放在學生的腦力勞動、思維活動以及他們在腦力勞動中所遇到的困難上。”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教師缺乏本門學科的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在課堂上,只是在呈現知識上的堆砌;同樣,在作業處理上,就沒有辦法從更高的層面來審視。如果要他獨立編制一份作業,不知從何入手,只能東拼西湊,缺少內在的邏輯;在利用現成的作業資料時,不知如何取捨,只能一股腦兒地交給學生。這樣下來,學生負擔重,教師負擔也不輕。師生只能在作業的海洋中游泳,卻永遠不知道何處是岸。結果,導致作業負擔重這一死結,越解越緊,理不出頭緒。
因此,要改變餘老師文中所説的,“日常作業知識記憶和機械訓練的內容大量存在,而對學生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培育的內容卻嚴重不足,低層次能力訓練過多,高階思維訓練不足”現狀,需要從提升教師學科素養上入手,在課堂上、在學校裏實現作業的減負,從而從源頭上實現控量、減量。
然而,學科素養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就當前而言,要重視引導教師在作業處理上走出舒適區,嘗試獨立取捨手頭的資料和編制個性化的作業。許多教師在佈置作業過程中,常常不經思考,不經選擇,直接利用現成的資料佈置給學生。在批改過程中才發現,資料中有些題目過難,不適合許多學生做;有些題目缺少能力點的訓練,僅是知識點的重複,不值得做。事實上,不少所謂的“牛校”,很少倡導學生通過狂刷題目來提高學業成績;而是倡導教師下題海,精編題目,以少勝多,將學生送上岸;同時禁止教師直接利用現成的資料給學生布置作業,而要學科組利用符合學生實際的資料共同編寫作業。
假如你留心周邊的教師羣體,真正在中考與高考中取得輝煌成績的教師,常常不是作業佈置特別多的教師,但一定是很會做題、會思考的教師,甚至是具有很高命題素養的教師。不少教師只知道羨慕別人取得輝煌成績,卻很少思考其成功的原因和自己的不足。在餘老師的問卷調查中,“積極推廣優秀作業設計與實施案例”的呼聲佔了51.65%,可見如此多的的教師,將希望寄託在他人的身上。
因此,筆者很贊成餘老師所倡導的“激發教師原創設計作業的動力”。因為教師一旦走出作業佈置的舒適區,投身到相對獨立設計的作業中,就會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有更清晰的認知,就會對中高考的走向有更恰當的把握,從而也助推自己學科素養的提升。
最近,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做好2021年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2021年高考命題,要優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落實“重思維、重應用、重創新”的命題要求,使高考由“解答試題”轉向“解決問題”。高考是一根教學的指揮棒,它們在變,我們必須也跟着變。如果我們不走出舒適區,不積極調整教學行為,包括作業佈置的行為,就會大大落後。
不僅於此,我們要將作業佈置行為的改變,放到一個更高的維度來審視。“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今年兩會“委員通道”上的發言刷屏,火遍全國。其實,他説的是教育常識,但得到了全民的共鳴。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從改變作業佈置行為入手,將這些常識落實到實處。
(作者為浙江省嵊州市馬寅初中學教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