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超越老齡”,銀髮族重返職場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經典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截至2021年,我國已有超過2.67億老年人,其中,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佔到半數以上。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退休後重返職場,主動迎接老齡並“超越老齡”。

8月24日,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印象中賦閒在家的老年人被重新冠以“人才”之名。網站上線2天,已有5000多名中老年求職者、100多家招聘企業註冊。

官方也在有意促成,國家層面有政策“護航”,地方搶先“破冰”“試水”。而在積極的態度之外,有關老年人再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仍然空白,權責和保障尚待釐清。

專家認為,老年人再就業,這是老齡化社會給出的新命題,亟需建立一套基於“年齡平等”觀念的全新勞動就業體系。這不僅是對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考驗,更是我們從年輕社會過渡到老齡化社會的一次深刻的觀念變革。

時薪偏低,服務性勞動和零工招聘較多

最先登上熱搜的是麥當勞的招聘廣告:退休員工55-60歲,每週4-5天班,每天4-8小時,1800-3500元/月,要求有退休證,工作地點為北京。

記者諮詢北京地區多家麥當勞餐廳發現,大部分餐廳都僱用了退休人員,年齡普遍在55歲到63歲之間,工作內容包括掃碼測温、收拾餐盤、製作食品等。店內實行彈性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時,時薪17.8元,上滿一定工時將有百餘元獎勵。店員表示,退休人員每月收入基本保持在3000多元的水平。

店內退休員工對記者表示,這份工作不算累,可以勝任。不過,也有一些退休人員認為時薪過低。

麥當勞的這條招聘信息發佈於8月24日上線的中國老年人才網。該網站由中國老齡協會主管,是一個為全國老年人才、涉老組織、為老服務機構及用人單位提供老年人才信息服務的網站。

中國老年人才網首頁截圖。

記者9月15日瀏覽發現,該網站掛出61條招聘信息,工作地點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崗位多為護士、保潔、保安等,也有養老院院長、老年在線教育講師等,工資水平在每月3000-20000元不等。

其中一些崗位同時面向普通求職者開放,退休人員的薪酬整體低於正式員工。釋放的崗位中也不乏高薪,廣東一家企業招聘法律顧問,給出8萬-10萬元的月薪,但要求有豐富維權經驗或曾在關鍵崗位任職。

總體而言,時薪偏低,技能崗位偏少,服務性勞動和零工招聘較多,是目前老年人就業市場的現狀。

低齡老年人再就業意願較強且具備相應能力

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中,相當一部分仍有工作意願和能力。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用人單位和老年求職者是供需兩端,都表現得比較旺盛,實際上各有原因。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衞健委副主任李斌介紹,最近1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是歷史性躍升,主要健康指標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與此同時,退休政策卻鮮有調整,目前仍然主要是男幹部及職工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退休。延遲退休雖然已經納入“十四五”規劃,但仍在推進之中,尚未落地。

黨俊武認為,60-69歲低齡老年人雖已退休,但是身體健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相關技能,其中還包括很多學者、醫生等,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再就業意願比較強烈。

據其研究,再就業的退休人員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出於經濟考慮,退休後繼續工作補貼家用;另一類是主觀上有積極參與社會的願望,希望通過工作保持與外界的連接。

用人單位招聘老年人則更多是基於現實的選擇。一方面,老年人的用工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保安、保潔等崗位對技術、體力要求不高,且成長性較低,對年輕人缺少吸引力,導致穩定性較差,因此企業更傾向招聘老年人。

國家衞健委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也曾談到,中國低齡老年人大多較好地保持良好的智力水平和身體狀態,絕大多數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技能和縱深的社會網絡,具備參與生產勞動、社會管理、科學研究、文藝創作、幫教下一代等社會事務的能力。

仍存在政策法規盲區,權責尚待釐清

關於老年人就業,國家也給出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完善就業、志願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在學校、醫院等單位和社區家政服務、公共場所服務管理等行業,探索適合老年人靈活就業的模式”。

在地方,浙江省去年發佈《關於試行職業技工等學校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在繼續就業期間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將工傷保險制度覆蓋範圍擴大到退休人員。

這也是老年人再就業的難點之一。當前,老年人再就業存在不少盲區,比如老年人與用人單位通常被界定為勞務關係,難以建立正式規範的勞動合同,老年人在獲得報酬、工傷賠償、責任事故等方面的權責不夠清晰,增加了老年人和用工單位雙方的風險。

黨俊武認為,隨着老年人再就業羣體擴大,相關的政策法規應當及時補齊。

首先要明確最低工資標準,由於老年人按月領取養老金,因此工資過低或者過高都不利於公平,應當明確一個公平公正的工資標準,指導用人單位。這借鑑了其他國家的經驗,在一些國家,老年人就業的“反年齡歧視”原則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制定工資的最低標準。

其次,應當明確一旦發生工傷事故如何處理,適用哪些條款。按照現在老年人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務合同,很難處理這種問題。

此外,老年人再就業的收入如何繳税也需要明確,隨着老年人就業形成一定規模,其税收也會是重要的社會貢獻。

老年人再就業或將釋放第二次人口紅利

老年人再就業受到如此關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口形勢和勞動力結構變化倒逼的結果。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4億,佔我國總人口比例的20%,截至2021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超過2.67億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同時,少子化問題在不斷加劇。《中國統計年鑑2021》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

老年人增多、新出生人口減少,意味着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下滑,中國是否還有“人口紅利”?對此,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告訴記者,“現在是時候重新理解人口紅利了。”

他表示,過去講人口紅利看的是數量,現在看的是質量,特別是老年人口,也是釋放紅利的重要羣體。“面對數量龐大的老年人羣體,不僅要考慮如何贍養他們,更要考慮如何調動他們。老齡化問題如果處理得好,將會是中國經濟非常重要的支撐領域。”

王建軍認為,長壽經濟時代的到來創造了第二次人口紅利。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任李偉也表示,由於人口質量快速提升,老年人才紅利正在逐步顯現。

“在經濟發展這輛車上,年輕人是拉車的,老年人是坐車的,如果坐車的人越來越多,拉車的人越來越少,的確就會出問題。”黨俊武認為,現在已經有一部分老年人選擇“不坐車”,這部分人不僅能照顧好自己,甚至還可能一起“拉車”,那麼整個社會的老齡化風險就會降低很多。

一些先於我國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已經進行了嘗試,在歐美、日韓,郵遞員、前台接待、出租車司機、空中乘務員等崗位上常能看到低齡老年人的身影。

專家:亟需建立基於“年齡平等”觀念的勞動就業體系

在上述具體問題的背後,老年人再就業之“難”,核心是難在觀念。

黨俊武認為,從觀念上,我們現在的勞動就業體系還是年輕社會的產物,並不能適應老齡化社會的要求。

比如,有些年輕人認為老年人再就業是在和自己“搶飯碗”;一些子女認為父母退休後不享清閒,卻要繼續工作,就是做兒女的不孝順。

“在一個年輕社會里,小孩上學、年輕人工作、老人養老這是沒問題的,但是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樣按照年齡進行的社會分工需要重新思考。”黨俊武説,我們不能站在年輕社會看老齡社會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應當在發展中得到調整和解決。

面對老齡化社會給出的新命題,黨俊武認為,亟需建立一套基於“年齡平等”觀念的、全新的勞動就業體系。

“年齡平等”主要是指在觀念上不能把年齡作為就業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仍然需要明確很多邊界和細節,比如一些重體力勞動不能招聘高齡人員;老年人和年輕人在就業上出現矛盾,應當優先保證年輕人的工作機會等。

“總而言之,希望社會接納老年人再就業,鼓勵更多的老年人從車上下來,幫助年輕人一起拉車,一起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風險和挑戰。”黨俊武認為,這不僅是對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考驗,更是我們從年輕社會過渡到老齡化社會的一次深刻的觀念變革。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白爽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