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十三棍僧幹了啥,竟讓李世民如此稱讚?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邦德侃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當代人走進少林寺,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少林武術。導遊會引你到位於鐘樓之側的一通巨碑前,饒有興趣地講述“十三棍僧”與李世民的故事。這通巨碑俗稱大唐碑,碑的上部就刻着李世民給少林寺僧人的“嘉獎令”。
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王朝的興起和長期鞏固常常是十分艱難的事,要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而敗起來又常常是如大廈之傾,呼啦啦地響,尤其是像隋朝那樣雖然統一但並不鞏固的王朝。隋文帝一死,碰上隋煬帝這個敗家子,他窮兵黷武,強施暴政,亂徵亂戰,又不計條件地開河,把百姓逼得自斷手足稱為福手、福足。而皇帝官僚窮奢極欲,享樂無窮。所以,沒幾年,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便燃遍全國,一些官僚軍閥也藉機擁兵自立,爭相問鼎。
在爭戰中,太原留守李淵乘勢而起,他收編了瓦崗軍等農民起義軍,又藉助突厥的力量,迅速成為各種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公元618年,他佔據關中,稱“大唐”,年號“武德”。這時,盤踞在東都洛陽的王世充也廢掉自立為帝的隋越王楊侗,自稱“大鄭皇帝”,盤踞在山東一帶的還有竇建德等和王世充相呼應。為了統一江山,李淵之子李世民率部東進,第一個勁敵當然就是王世充。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二十七日,李世民包圍了洛陽城。王世充當時防禦極嚴,李世民久攻不下,有人勸李世民班師,李世民看準了戰機,認為此時攻不下洛陽,後患無窮,他當眾説:“洛陽不破,師必不還。敢言班師者斬。”
這時的洛陽城也十分危機,斷糧多日,公卿官僚連粗糠也吃不飽,服飾珍玩賤如土芥,百姓把草根樹皮都吃光了,户口由三萬減到三千,亟待援軍。竇建德統大軍號稱十萬,從山東、河北殺了過來,三月二十四日攻破管州(今鄭州)、繼得滎陽,水陸並進,載着糧草援救洛陽。這對李世民來説,也十分危機。
在此爭戰危急時刻,少林寺僧究竟幹了些什麼,值得李世民如此稱讚呢?
原來,在隋末的動亂中,少林寺遭到了“山賊”的搶掠,塔院被焚,其他建築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寺僧只好到少林寺西北的柏谷塢居住。這裏有隋文帝賜給的一百頃地,是個莊園。
柏谷塢在少林寺背面的山後,屬偃師縣。在古代,這裏倒是一個戰略據點,有城堡,這裏是可以屯兵,又可以和洛陽呼應的要地。王世充佔洛陽,就派他的侄子王仁則佔領柏谷塢,築城設防,稱“轅州”。李世民圍洛陽,因兵力不足,並沒有分兵奪取柏谷塢。
少林寺的僧人們這裏受了不少王仁則的欺辱,他們看到唐軍到來,大有希望,於四月二十七日夜,在上座寺善護、寺主僧志操、都維那僧惠瑒和大將軍僧曇宗的組織和帶領下,聯繫轅州司等官兵作內應,對王仁則突然襲擊,大獲全勝。捉住了王仁則,歸順唐軍。
消息傳到在虎牢關前線指揮的李世民,這無疑是在二軍作戰之時解了他的後顧之憂,又增添了兵力,他當然大喜,所以立即給少林寺主教寫信,稱讚他們深刻悟到了佛門的機緣變化,早早地認識到了恰到好處的因緣,捉了兇殘的孽障,使佛門更加清淨。他以政治家的姿態稱讚少林寺正是奉行了忠君愛國之道,才使寺院更加昭著;把這樣的正義行為作為修行正果之道,才能使佛門更加弘揚。信中還執意説,我正在東部作戰,但不久就能取得勝利,自信心很強。
少林寺活捉王仁則的消息應該給虎牢關前線以極大的鼓舞,第二天即五月一日,李世民從南面逼近廣武,在黃河邊放牧了一千多匹戰馬引誘竇建德。竇建德第二天果然上當,追至城下,從早上到中午已筋疲力盡,李世民率輕騎東渡汜水,直撲敵陣,雙方在虎牢關前展開了惡戰。最終,竇建德受傷被活捉,王世充沒了希望,於五月初九穿着白衣出城投降。
轉載自《少林歷史與文化》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徐長青,責任編輯:錦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