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興於此地,最後一位皇帝又囚於此地,難道歷史最喜“巧合”?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王。他的人生自從出生便註定充滿傳奇:三歲登基,僅僅過了三年,被迫退位。有誰能夠想的到,中國從秦始皇算起共經歷三百四十九個皇帝,最後卻是以一個六歲孩童之手終結整個封建時代。

1912年,隨着辛亥革命的爆發,階級矛盾與社會矛盾已經達到不可彌合的地步。 不久,袁世凱篡取勝利果實,取代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位,作為條件,他和清廷談判,使溥儀退位。

我們都知道,溥儀結局的身份是一中國公民,但是他退位初期得到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批准,依舊可以舉家居住在紫荊城中。多年以後,他將這段經歷寫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裏,把生活日常概括為“讀書,逗鳥,逛園子”。

清代興於此地,最後一位皇帝又囚於此地,難道歷史最喜“巧合”?

但是溥儀的人生要比這些艱辛的多:九一八事變以後,他就被日本人控制,在中國的東北方建立偽滿洲國,實際上不過是傀儡政權,日本人借他達到控制遼東的目的,毫無人身自由可言;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溥儀又被蘇聯捕獲,成為重要戰犯;遣送回國以後,從1950年開始,被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此地原為遼東第三監獄,後來專門用來改造戰犯。1959年,溥儀得到中央特赦,以政協委員身份度過晚年。

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一定會對撫順非常熟悉,因為它正是清代緣起之地。但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清代興於此地,最後一位皇帝又囚於此地,難道歷史最喜“巧合”?

讓我們把時間線往回推三百多年。

公元1583年,明朝末期,此時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沒有“清朝”這個概念。遊蕩在中國遼東地區的,是零散而不統一的女真各部,以及企圖邊境維穩的明軍部隊。

女真族偶爾出現強勢力量,有統一各部的趨勢,明朝中央便 派人鎮壓,循環往復,無休無盡,但是歷史又總能在不經意的細節處埋下伏筆,保留住下一個全新時代的火種。

遼東總兵李成梁帶着大部隊鎮壓建州的阿台,兩軍混戰時誤殺兩個平民。這二人正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當然了,那會的努爾哈赤只不過是個二十五歲的毛頭小子,沒有人把他放在眼裏。明朝中央為了安撫他,給予其三十匹馬和指揮使職位,但同時也拒絕懲罰罪魁禍首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在李成梁打來時臨陣倒戈,這成了阿台失敗的直接原因,努爾哈赤把家人慘死算在了他的頭上)

清代興於此地,最後一位皇帝又囚於此地,難道歷史最喜“巧合”?

同一年五月份,努爾哈赤整理出部落內部的青壯年,以父親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向圖倫城進攻。

努爾哈赤的崛起與當時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東北方女真族可以劃分為海西,建州,野人,長白山等。初期建州女真最強大,政權也最不穩定,隨着李成梁殺阿台父子,建州的最強地方勢力就此沒落,而 尼堪外蘭雖然因為投機行為收益最大,但是勢力還沒有來得及擴張就被努爾哈赤擾亂步伐。

1616年,努爾哈赤終於統一整個建州女真,建立起獨立政權後金,並且定都於赫圖阿拉,此地正是現在的撫順新賓縣。他們修建起高高的城牆,外部長達4.5千米,內部長2千米。在城中囤積糧草,鑄造武器,從此有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這裏出發,後金瘋狂擴張,吞併海西女真,蒙古各部,遠征朝鮮國,並且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中原地區。

清代興於此地,最後一位皇帝又囚於此地,難道歷史最喜“巧合”?

可以説,入關以後的清王朝是以皇太極建立的大清為雛形一點一點添磚加瓦,大清又是因為後金奠基,後金之所以能夠壯大,最初的首都選址分不開。這也是為什麼,清代後人統將赫圖阿拉稱為“興京”:一切希望興起的地方。

只是,沒人能夠想得到,同一個地點,是興起的地方,但也是末代皇帝溥儀曾經被囚禁的地方。在撫順廣闊的戰場邊,有過一位中年人久久佇立,凝重沉默間燃起了統一四海的野心;還有過另外一位中年人無語凝噎,在寂寞裏將什麼皇位啊,王朝啊的夢想最終熄滅。巧合的很,這二人血脈相連。

不知道如果努爾哈赤能夠曉得幾百年以後的光景,他還會不會拼命創業?是就此放棄,還是如智者一般“只爭當下”?

一切都沒有如果,因為歷史最喜巧合。

本文參考資料:

《博物典匯》

《清史稿》

《三朝遼事實錄》

《明史》

清代興於此地,最後一位皇帝又囚於此地,難道歷史最喜“巧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5 字。

轉載請註明: 清代興於此地,最後一位皇帝又囚於此地,難道歷史最喜“巧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