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和親政策,首創於漢高祖劉邦。雖然,是雙方利益相互權衡的結果,但從客觀上説,此舉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可以説,在中國兩千年來,若沒有這些女人,中國的歷史不會如此燦爛輝煌,但與此同時,她們也都受盡了屈辱。
為什麼這麼説呢?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和親緩和了民族矛盾。
西漢初年,漢匈兩族間的“和親”,每次基本都能帶來短暫的和平。因此,從某種層面上抑制了匈奴的“侵略”,擴大了漢王室間接或直接控制的疆域。
從劉邦開始到劉徹繼位,這60多年的時間內,漢匈雙方沒有發生過大的戰役。可以説,和親政策在其中應該起到了相當關鍵的積極作用。從字面來判斷,“和”的解釋為非怨也,非戰也。所以,“和親”可以理解為“非戰”。
當時,劉邦選出的締結和約代表是劉敬,其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可以推測,皇帝當時心裏的想法,就是想簽訂一個排除戰爭的盟約。因此,雙方開始執行和親的盟約後,關係一度交好,邊境看不到戰火,西漢開始着手國內政治和經濟是建設。
這其中,首要的便是排除“異己”,將異姓王一一剪除,進一步加強中央領導集權,安定政治局面,讓社會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期。可見,這一切對剛建立政權的西漢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當時,雙方按照盟約,長城往北是單于的領地,向南由漢帝統治,疆界的劃定,鞏固了邊疆的統治,讓邊境上的老百姓可以安心過自己的日子。
與此同時,漢王室也同時加強了邊防力量,“盛兵以畜力,積粟已固軍”,以長城為界,以防匈奴再犯。並且,漢王室也想通過這個政策,將少數民族納入自己的大家庭。“亦既生子,則我外孫”,“長是漢家親”,不斷開拓疆域,並用這個政策來維持邊疆的和平。此外,還積極在匈奴政權內部,培養親漢勢力,以便達到最終為漢王室統治的目的。
這樣做,則更便於老百姓修身養息,發展國內的經濟和生產。
二、和親促進了交流發展。
可以説,這項政策,帶有明顯的政治內涵,是為當權者服務的。不過,政治、經濟並不分家,每次執行“和親任務”,朝廷都會“隨贈”大量財物,除了金銀、棉帛外,還有不少的生產工具,且每年都有。公主除了無數的陪嫁財物外,還會攜帶大量的“陪嫁”人員,不乏各類能工巧匠,這為少數民族地區農業和經濟發展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所以説,和親政策的背後,都有強大的經濟作為後盾。
除了贈送財物外,和親後,國家還開放了邊關貿易,稱“互市”,使得中原地區可以獲得大量的當地民族特產。比如:馬匹和藥材等,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收穫更大,從生活到生產,他們不但獲得了財物,還會得到更多的技術方面的支持,從而幫助他們提高了生活水平。與此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縮小了雙方之間的差距。之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發展越發離不開中原。
這一段時間,漢王室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振興事業。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內呈現“民務嫁穡、衣食滋殖、海內殷富”的繁榮景象。這除了朝廷努力治國外,與匈奴的和親也是分不開的。因為,民族間交的流增進,文化就會交融,更有利於促進民族的融合。
三、和親推進了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化。
和親不光帶去了大量財物,還有大量的文化書籍和先進技術。公主出嫁後,朝廷每年都會照例贈送財物,還會派出大批人員,他們都有“一技之長”,目的就是用來宣揚漢王室的實力和威望。可以説,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
但這些隨行人員,史籍很少有關於他們的記錄,只能從其它一些相關文字去推測。《漢書·西域傳》記載,細君公主和親時“為備官屬宦官侍數百人”。可見,公主的隨行人員,不會少於百人。以至於,西漢通過和親進入匈奴境內的漢人,應在千人以上。而這些人,又容易被匈奴單于所重用。
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説道:“毋以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後漢書·南匈奴傳》也提及,他們都是口頭向老大彙報,並沒有什麼文字記錄。因為,他們寫給漢朝皇帝的書信,都是由漢人執筆,《史記·匈奴列傳》就説“教單于左右疏記”。可見,那個時候,漢人有教授當地人學習漢字。
歷史上的和親,一直被當權者視作解決政治問題的一種手段,並沒有在意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實際上,它在促進民族間的融合,共同創造燦爛的中華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那麼,和親政策有什麼歷史影響呢?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的出台,有其特殊的背景因素。
權衡自身的整體實力,漢王室放棄了和匈奴硬碰硬的戰略,而是以柔軟的姿態與匈奴結為“秦晉之好”。因此,其可以將重心放回國內的經濟建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壯大自身的實力。這是政治上的一次首創,解決了民族之間的矛盾,消除了隔閡。
因此,這種方式也成了中國以後朝代及其它少數民族的一種常用政策,用來處理和其它民族的關係。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歷史上出現了不少“友好使者”,知名度最高的當屬“王昭君”了,她更是成為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友好和平的象徵。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見漢帝,想和漢王室結親。於是,王昭君出現了,身負鞏固和發展雙方友好關係的使命。最後,呼韓邪單于與漢朝的和親正式建立。
當時,雙方對這次和親相當重視,因為,漢元帝直接將建昭六年改為了竟寧元年,而王昭君也被稱為“寧胡閼氏”。在內蒙古包頭出土的瓦當殘片中,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字樣。可見,當時雙方的關係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程度。此後70餘年間,邊境一派和平繁榮。
而這次和親,也創造了民族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從此,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開始影響塞北,使得和親開始演變為中原王朝的“羈縻政策”之一,此後一直被沿用下去。
參考資料: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西域傳》、《後漢書·南匈奴傳》】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