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國回憶曲——大英帝國的滅亡
作者:寞寒
其實,小寞用滅亡這個詞,很多人會有異議,因為英國到現在還是存在的。不過,任何一個曾經佔據了全球幾乎所有的海岸戰略要地,統治人口超過數億(主要是印度人口沒法精確統計),最後偏居一島,只要不是沒臉沒皮,還是會承認自己是失敗了的。
一個龐大帝國的覆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會是內外交困的長期作用。前文小寞提到,作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強盛之基、繁榮之源,殖民地為王國推行外交政策、消化不良資源提供了一切,而王國的高層、精英依然視所有殖民地為累贅,甚至連派駐各地的總督大都認為自己是被髮配的;於此同時,英國為維持整個大陸均勢開始投入更大的軍力,當然,伴隨而來的還有更大的人員傷亡及物資損耗。
1853年,英國調動25萬精鋭軍隊配合法國、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在克里木半島大打出手,戰爭持續三年,最終以俄國的退讓宣告終結,但整場戰爭打下來,俄國人沒有損失一寸土地,相反是奧地利帝國成功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將勢力擴張到黑海成為最大贏家,美國則在花費少的可憐的金錢後拿下阿拉斯加成為未來的最大贏家。
而英國為了壓制逐步發展的俄羅斯付出了十萬人的代價並損失大量軍用物資。唯一的好處是一場針對當時歐陸三強之一的戰爭獲勝後掩蓋了當時英國兵力捉襟見肘(當英國組建第一批波羅的海分艦隊時,軍艦的指揮官、領航員、重要技術崗大部分都是實習生)、軍隊內部固守成規不適應新型戰術及軍事技術發展(最大的問題在於對新式線膛步槍的運用上,如果不是因為參戰的俄國步兵更加因循守舊,那麼英國陸軍將會損失更大)等問題。
1899年爆發的第二次布爾戰爭,英國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雖然英國人用了比當地布爾人總人口更多的軍隊取得了“碾壓式”的勝利,但所有歐洲大陸的當權者都已經看到了大英帝國滅亡的可能性,向來以鐵血著稱但外交以務實(實際上也是認清實力)為主的俾斯麥就曾經高調宣告,“強大的海軍在波羅的海保障登陸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用東普魯士的警察去逮捕這些偷渡的龍蝦”。
當年橫掃四海的紅衣龍蝦兵,硬懟橫掃歐陸拿破崙的威靈頓的後代,竟淪落到此種境界嘛?小寞覺得,幸虧此時克倫威爾的頭已經被砍了,否則説不好,看着在自己領導下打遍歐洲各國都不虛的強大陸軍淪落至廝,真會從教堂裏爬出來再弄一次革命。
在這種情勢下,為了應對新興的統一的德意志的威脅,英國和法國、沙皇俄國結盟,但超乎當時幾乎所有政治、軍事精英的認知,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要驚天動地,最終,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本部精鋭(即英國本土)損失超過七十萬,而八倍於聯合王國本部人口的殖民地徵召軍僅僅陣亡不到二十萬,這本身就很説明問題,英國仍舊延續傳統,對殖民地力量並不放心,要知道,時間退回至1857年,英國在印度的總駐軍約24萬,其中印度人佔據了20萬的名額。
也就是説,在一戰中,英國在連炮灰的指標都不願意給殖民地人。相對應的,在前線充當炮灰的,是英國未來的精英,比如伊頓公學,在戰爭進行的四年中,有五分之一的應屆畢業生再也沒有從遙遠的英吉利海峽對岸歸來…相對於本土五千萬的人口,一戰確實是打斷了英國人的脊樑與靈魂。
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海軍在面對“弱小的”德國公海艦隊時,竟然採取消極的守勢戰略;抽調各地精英補充進皇家陸軍,再送上前線充當炮灰,即使如此在陸地上推進的成果也遠遠不如法國…如此種種的表現,加上英國政府的拙劣政策,各殖民地逐步開始爭取政治上的獨立性。
為換取殖民地相對於聯合王國越來越有限的忠誠及貢獻,英國選擇退讓放權,再一次形成惡性循環,即放權—忠誠—異議—放權,如此大英帝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先兆,年輕的知識分子缺失也導致派駐殖民地官員數量缺少並缺乏活力,更加劇了殖民體系崩潰的速度。同期,在對外政策上,英國也被迫放棄了海上霸權,同意美國保持一支主力艦相同的強大海軍,英國數百年來稱霸世界的政策基石開始鬆動。
到了二戰,英國僅用兩年就用光了全國的黃金及現金儲備,世界第一的海軍在大西洋麪對德國海軍的攻勢戰略力不從心,不得不放棄海外基地以換取美國的軍事資源。同期,對殖民地徵召軍事人員也被稱為“笑話”,即女王是保護我們安全,反而需要我們提供軍人,英國數百年來的洗腦統治徹底宣告失敗。(相對的,戴高樂在法國本土淪陷後,在法國殖民地組建了一支超過50萬人的軍隊)而英國指揮官在使用殖民地軍隊上也是不得人心,比如為一切都是為失敗而失敗的迪耶普登陸戰就只出動了加拿大徵召軍。
到了1947年,在丟掉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等等等後,蒙巴頓終於將“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當做“有史以來最難處理的”給處理掉的時候,絲毫不記得當一年多以前,自己攜夫人蒞臨印度時,面對印度土王準備的豐盛晚宴夫人稱讚“就連英國本土都無法享用到的美餐。”大英帝國的喪鐘終於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人手中鳴響,曾經龐大的帝國,終於歸於原點。
國內的事情基本終結,國外的事情遠遠未到結束的時候:1965年,法國與聯邦德國前頭成立歐共體,希望自經濟而後文化繼而領土逐步統一歐洲,西方歐洲三強之一的英國…沒有出現。1973年,英國同意加入歐共體卻遭法德抵制,無法成為VIP。我們似乎可以反過來看,五百年來,英國一直致力於歐洲大陸不會出現一個超級強國以損害本國利益而不斷致力於充當攪屎棍的角色;等到二戰結束,整個西歐囿於美蘇爭霸而瑟瑟發抖需要抱團取暖時,大家一腳把英國給踢一邊角落裏待著。
要知道,到2018年,整個歐盟擁有5億以上的人口(世界第三),18萬億美金的GDP總量(世界第二,比中國還多,僅比美國少不到10%),自主的核武器(英國本身已經沒有自主核能力,被美國閹割),而英國卻在關鍵時刻跳出來説要脱歐…
出來混的,遲早都得還。英國還想插手前殖民地的內政,其他國家早就不當回事;還妄想挑撥歐洲事務,卻只是大西洋彼岸的一把刀,不再是握刀的手。所以,不管他是跳出來説以前哪裏該怎麼樣怎麼樣,除了幾個小丑外沒人當回事;跳着叫着要脱歐演戲,就連歐盟本身也只是看戲而已,至於我們嘛,“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就是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