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燕子來時,細雨滿天風滿院;闌干倚處,青梅如豆柳如煙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經典

觀古今看世界
燕子來時,細雨滿天風滿院
闌干倚處,青梅如豆柳如煙
————這是拙政園的一個對聯
一、拙政園簡介
拙政園,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現園林佔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在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獻臣始建,以後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過多次改建。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後於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為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曾名冠江南,勝甲東吳。作為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拙政園的園林藝術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拙政園歷史沿革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閒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託畫家文徵明做最早的設計,並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鬱,山水瀰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根據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鬆軟,積水瀰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徵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各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徵明的對聯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 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當喜愛植物,有學者分析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蕩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佈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曾購得此園。1662年,拙政園充公。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吳三桂婿王永寧,王曾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狀大為改變。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緻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三、拙政園居住過的著名人士有:
1、王獻臣: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祖先吳人,隸籍錦衣衞。明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授職行人,又升遷為御史。但他仕途並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者誣陷。一次被拘禁於監獄,杖三十,謫上杭丞。
當時王獻臣剛四十餘歲,正當壯年。回鄉之後,他以寧真道觀廢址及大弘寺址造拙政園。從此逍遙自得,享閒居之樂。王獻臣活到67歲之後,73歲之前,即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四年之間,約70歲左右。他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名園輸于徐氏,孫以弔喪為業。
2、陳之遴與徐燦:明崇禎十年(1637),拙政園歸海寧陳之遴所得。陳之遴字彥升,號素庵,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中允。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入侵牆子嶺,之遴父祖苞時任順天巡撫,因馳援不及被逮下獄而死。之遴以“奸臣子”永不敍用,故他於順治二年(1645)降清,官至禮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
陳之遴工書法,近董其昌,曾為其妻書《洛陽賦》長卷,風姿秀潤。他的繼室夫人徐燦,字湘萍,吳縣人,才鋒遒麗,詩詞皆佳,有《拙政園詩餘》三卷傳世。順治七年(1650),陳之遴為作《拙政園詩餘序》。徐燦還有古體詩二百四十餘首,至嘉慶間才有人為她刻印。
陳之遴得園後,一直在任所未歸,園內景色,僅於圖中見之。順治十五年(1658)以“結黨營私”的罪名,全家遠謫遼東尚陽堡,拙政園也被籍沒入官。此後又曾發還陳之遴之子。
3、葉士寬:葉士寬,字映庭,吳縣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舉。先後任山西定襄知縣,潞安、紹興、金華知府等職,為士民稱道。任金華知府時,郡人為之立生祠,著有《浙東水利書》。
乾隆十一年(1746),葉士寬調寧紹台道,後因父喪歸家,遂家居不出,買下了已散為民居、荒涼滿目的拙政園西部,加以修葺,還新築了擁書閣、讀書軒等建築,定名為“書園”。
4、吳璥:吳璥,字式如,浙江錢塘人(一説平湖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曾總督河務。嘉慶末年,拙政園中部歸吳璥所有,春日遊人如織。由於他長年在外做官,也無暇修葺經營,日久池館蕭條,滿目荒涼。
吳璥老年多病,幾次乞假。道光元年(1821),他終於因病免職,回到吳園居住(他的兒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道光二年(1822),因侍郎那彥寶治河不力,遭到降黜,追論吳璥與其同罪。雖然他已致仕家居,仍被褫去翎頂,不久就憂鬱而亡。
5、張之萬:張之萬,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狀元,官至東閣大學士。他繪畫繼承家學,山水得王時敏神髓,為士大夫畫中逸品。書法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與同代畫家戴熙,交往相契,人稱“南戴北張”。
同治十年(1871),張之萬任江蘇巡撫時,住在拙政園東部宅園,愛拙政園幽曠雅緻,略加修葺。曾作《吳園圖》十二冊,繪園中勝景十二出,並請李鴻裔一一題詩。
後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德靜山、恩竹樵、英茂文三人商議,以價銀三千、修理銀二千匯交藩庫,於同治十一年(1872)一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
6、張履謙:光緒三年(1877)正月,富商張履謙用六千五百兩銀子買下了原屬汪雲峯、汪錦峯兄弟的迎春坊房宅和宅北園地。當時園內“林木蓊翳,間存亭台一、二處,皆欹側欲頹”,園東即是拙政園中部。張履謙加以修建,名“補園”。
園中的浮翠閣,相傳原是太平天國忠王府的望樓,為三層樓閣,張履謙將其改建成二層。張履謙字月階,蘇州人,自號無垢居士。宣統元年,曾任蘇州商務總會第四屆總理。他曾納捐得郎中銜,還給長孫張紫東捐了一個小京官,宅內懸有“文源”匾額。
7、李經羲: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清末曾任雲貴總督。民國九年(1920)左右,他已年近花甲,買下了拙政園東部房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經過一年多修理,帶着姨太太定居下來。
李經羲的子孫後來或遷居香港,或留在上海,無人居蘇,此處房宅解放前已抵押與某銀行。解放後收歸國家。1951年11月由蘇南區蘇州圖書館遷入。
四、擴展資料:
拙政園東部之地,原是“歸田園居”,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王心一所築。王心一(1572—1645),曾任刑部右侍郎等職,棄官以後,在此購得十數畝荒地,建築宅園。
宅第築好後,王心一自己作《歸田園居記》,對園內景色記之甚詳。園中山池亭榭之屬,暨古藤奇木,名葩異草,山禽怪獸,種種備焉。當時,許多文人墨客常在此聚會,賞景賦詩,留連忘還。“瓊瑤”美好的詩文,指當時留下的許多佳作,讀讀這些詩文,就可知“舊時月色”了。
拙政園佔地面積四萬八千餘平方米,為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宅園建成後,由王氏後裔居住,後逐漸荒廢,成為菜圃。再後併入拙政園,清兵入蘇,園由清軍將領佔用。民國時期曾作過政府機關,學校及學生宿舍等,已是園不成園了。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撥款進行修葺,恢復故事。拙政園開放以後,各地遊人紛至沓來,紅男綠女,遊園賞景,一片盛世風光。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