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八十八)宇文泰(中)

當元修從洛陽連夜逃到長安的時候,他在無意之間已經創造了歷史——中國歷史上,雖不大名鼎鼎但卻意義重大的後三國時代,就從他這一逃,而正式確立了。

由於不願意受高歡的脅迫,年輕氣盛的元修與高歡決裂,還糾集了一幫親貴要討伐高歡。結果他的部隊剛一和高歡接觸就如潮水般退卻,兵敗如山倒的元修只剩了一個選擇——投奔遠在長安的宇文泰。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而眼見追不上元修的高歡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鄴城立了另一個宗室的小孩子元善見為皇帝。自此,在鄴城和長安就各有一個姓元的大魏皇帝。中國的華北和西北,各出現了一個自詡正朔的大魏政權。

為了區分它們,人們一般管在東邊的、由高家控制的朝廷叫東魏;管在西邊的、由宇文家控制的朝廷叫西魏。它們與南邊的梁朝一起,合稱為後三國。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作為魏晉南北朝的起點和終點,魏蜀吳鼎立的三國與後三國有着太多相似點。然而,相比於三國故事,後三國在中國歷史的知名度卻很低。這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後三國實在太複雜了。

後三國這段歷史裏,各個國家立國的時間基本不超過三十年,其中東魏和西魏更是隻有十幾年的國祚。南梁在元修西狩以後,也只存在了十幾年就遭遇侯景之亂,實際上就等於亡了國了。而後面建立的北齊、北周和陳,也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壽命,便都化為歷史的塵埃了。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之所以這六個王朝會如此短命,説到底,還是因為對於整個歷史的長河來説,它們都只是一個過渡狀態、一個小插曲而已。

甚至相對於整個中華文明史來説,魏晉南北朝這近四百年的時間,都不過是一個規模相對大一些的插曲而已。而在後三國時期,此前三百年所積澱的各種因素開始劇烈反應,因此這段時間裏,仗打得多、人死得多,社會變化的多。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而就僅僅是在東西魏對峙的這十六年裏(534-550),兩個魏國之間甚至都爆發了五次大規模的血戰,即小關、沙苑、河橋、邙山即玉璧之戰,史稱“兩魏五戰”。

(應該説,老皇帝蕭衍之所以能安安穩穩幹到八十多歲才等來侯景,有很大程度上是託了兩魏五戰的福。正是因為像宇文泰、高歡這樣的狠人都忙着互相兼併,才使得偏安南方的梁朝又能多撐上十幾年。)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這五場戰爭,被歷代研究南北朝尤其是後三國曆史的史學家們反覆拿出來咀嚼評析,其中也湧現出許多值得後人笑談的細節:

首戰小關之戰,高歡分兵進攻宇文泰,結果被宇文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其中,為高歡殿後的大將薛孤延一日之內連續砍壞十五把鋼刀,堪稱對其勇氣最好的寫真(以及鐵匠最大的嘲諷);

次戰沙苑之戰,爆發於小關之戰後不久。此戰高歡投鼠忌器,一直拒絕分兵,並且聽取了侯景的餿主意,沒有放火燒掉西魏軍藏身的葦蕩。結果十幾萬東魏軍被剛過萬的西魏軍斃俘八成,高歡騎着駱駝才逃回的國內;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三戰河橋,是兩魏為了爭奪洛陽周邊所爆發的戰爭。此戰雙方均損失慘重,尤其是高歡失去了其帳下第一愛將高敖曹,使得他即使取得了戰術成功——奪取洛陽,也沒能守住。同時,魏晉名城金墉城也在此戰中毀於戰火;

四戰邙山,這是東魏取得的一場難得的大勝,宇文泰差一點就被東魏軍活捉。然而東魏依然沒有取得戰略意義上的成功,僅僅奪取了一些土地和人口;

五戰玉璧,這是兩魏五戰中最慘烈的一戰。十萬東魏軍晝夜不停地進攻數千人守備的玉璧,結果損兵折將,還有被西魏軍反撲的風險。最後,高歡在一曲淒涼的《敕勒歌》中無奈撤軍。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細數兩魏五戰,你會發現似乎西魏一直在從勝利走向勝利,而高歡似乎一直在遭遇失敗。這是很不符合邏輯的。原因很簡單,這五場曠日持久的大戰,如果高歡真的一無是處的,那麼西魏恐怕早就打出潼關滅掉東魏了。

事實上呢?卻是在周齊對峙早期,哪怕四川已經被他們吞併以後,北周都得承認自己實力不如北齊。而回到高歡、宇文泰的時代,你也會發現,兩魏五戰幾乎次次都是高歡挑起來的,西魏這邊大多隻能採取主動防禦策略而已。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感覺,和兩個因素有關——東西魏的實力對比,以及史官的態度。

在北魏分裂以前,北方已經承平了百年。但是北魏的發展卻不是完全均衡的,對於他們來説,華北才是農業的核心;而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不僅民族成分複雜,土地也已經不如漢魏時期的肥沃。因此,在兩魏對峙時期,關中和關東的實力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東魏名將高敖曹被西魏殺死的時候,他朝着西魏軍大吼:“來啊!來討開國公!”而西魏這邊給予這位殺死高敖曹的士兵的封賞,卻只是一萬匹絹布。更滑稽的是,直到楊堅把北周取代了,這一萬匹布都沒給人家發完。

這個故事看起來像個段子,但是卻是實打實的反映出西魏當時的窘迫——國內生產凋敝,使得他們每一次的勝利同樣也只能停留在戰術層面的勝利。想要在整體戰略上壓倒東魏,宇文泰這一生都做不到。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而史官層面就更好解釋了:撰寫《北齊書》、《周書》、《北史》的史官都是唐朝史官,而唐朝統治者又是完全出身於西魏高級統治集團。對於這幫號稱西魏八柱國的人來説,政權交替是人民內部矛盾,而收拾北齊東魏則是階級仇民族恨,二者豈能同日而語?

那麼,那個被後代反覆提及、對六到七世紀的中國政治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的“八柱國”,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這個制度的引導下,西魏又將走向何方呢?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咱們下回再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36 字。

轉載請註明: 除了魏蜀吳,歷史上還有個更精彩的三國鼎立,為何至今鮮有人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