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華僑,著名軍校畢業,曾放棄20萬大洋的年薪,後成為開國元帥

毛主席在接待西哈努克親王時的一次談話中,説:“你知不知道,我們黨內也有華僑。”毛主席説完此話,就指着旁邊陪同西哈努克的葉帥,又説:“他就是我們黨內的華僑”。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1897年出生於廣東梅縣,與張國燾,開國上將陳奇涵以及建國前犧牲的著名革命家林育英(張浩)、謝子長、羅炳輝、阮嘯仙、劉疇西、李子龍等同齡。

葉劍英的父親葉鑽祥是清朝武秀才,但很不得志,只得靠擺攤經營小本生意維持生計。他很重視對葉劍英的教育,讓其5歲時入私塾,後入東山中學讀書。

東山中學畢業後,葉劍英當過小學教員,19歲時來到馬來西亞怡保(他的四個伯父都在馬來西亞謀生)當教師,開始了其短暫的華僑生涯。

恰逢雲南都督唐繼堯派代表赴南洋招收華僑子弟回雲南講武學堂就學,葉劍英就於1917年回國考入雲南講武堂,將名字宜偉改為了劍英。

他是華僑,著名軍校畢業,曾放棄20萬大洋的年薪,後成為開國元帥


葉劍英入學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前的留影

雲南講武堂很厲害,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並稱為中國近代三大軍校。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雲南講武堂竟然先後培養出了8313名畢業生,他們中不僅有開國元帥朱德(第3期步兵科學生)和葉劍英(第12期炮兵科學生)、國民黨陸軍上將朱培德、王鈞、金漢鼎、唐淮源、範石生、胡瑛、孫渡、龍雲、盧漢、盛世才等,而且還有韓國首任總理兼國防部長李範奭、越南臨時革命政府主席武海秋(講武堂韶關分校畢業)、朝鮮人民軍總司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崔庸健元帥……

葉劍英步入軍界時,初任粵軍參謀、炮兵教官,後任海軍陸戰隊營長。

談到20世紀的中國,不能不提三個人,那就是孫中山、蔣介石、毛主席。而這三個人都曾器重的,惟有一人,那就是葉劍英。1922年粵軍陳炯明叛變,炮擊大總統府,25歲的海軍陸戰隊營長葉劍英率部接應,護衞孫中山脱險。此後,他參加了籌備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他可以不用通報、佩劍出入蔣介石行營。

1926年,葉劍英參加了北伐戰爭,初期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因戰功卓著而升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葉劍英後來回憶説:“如果我跟了蔣介石,根本不會發愁榮華富貴,師長一年光是明面的就是20萬大洋!每天喝白蘭地,用牛奶洗臉!”

1927年7月,葉劍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十大元帥中,他入黨算比較晚的,僅早於賀龍與彭德懷,比賀龍早了一個月,比彭德懷早了7個月。

南昌起義前夕,葉劍英已是第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了。

7月24日,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朱培德,按照汪精衞的旨意,要賀龍的二十軍集中到德安,並借邀請賀龍、葉挺到廬山“避暑”為名,準備抓捕。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從軍長黃琪翔那裏獲悉朱培德的陰謀後,立即把這一情況告訴了葉挺。25日,賀龍、葉挺、葉劍英、高語罕、廖乾吾5人,在九江市區甘棠湖中一隻小船裏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小划子”會議)。會上決定:賀龍、葉挺部隊立即開往南昌。同日,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四人在九江召開第二次會議,決定葉、賀軍隊於28日晚(後推到了8月1日)舉行起義。

葉劍英在關鍵時刻的這一果敢表現,對保證南昌起義領導人的安全和將起義的主力部隊及時開往南昌,起了重要作用。

張發奎眼看自己的部隊跟共產黨跑了,氣急敗壞。他在九江召集黃琪翔、朱暉日、葉劍英等高級軍官開會,決定派兵追擊葉、賀部隊。葉劍英決定利用張發奎想重回廣東立足的企圖,勸誘他放棄追擊起義軍,以保存革命實力。於是,他的建議被張發奎遂採納了,使得南昌起義軍減少了追擊的壓力,從而得以迅速打開南下廣東的通道。

同年12月,廣州起義爆發,葉劍英任起義軍副總指揮。廣州起義失敗後,葉劍英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1年春,葉劍英進入贛南根據地,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委會的首任參謀部長。

從這時起,葉劍英就對毛主席卓越的領導才能由衷地佩服,他後來常對人説,那幾個月,使他的思想認識產生了關鍵性的“飛躍”。

1932年,葉劍英與劉伯承對調,任紅軍學校校長。長征中,葉劍英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前敵指揮部參謀長。他曾向中央報告張國燾分裂黨的企圖,使黨中央能夠率領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迅速脱離險境,居功至偉。

他是華僑,著名軍校畢業,曾放棄20萬大洋的年薪,後成為開國元帥


葉劍英在南泥灣兵場上

到達陝北後,葉劍英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任八路軍參謀長。由於他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同周恩來、董必武並稱為“中共外交三騎士”。葉劍英接觸和談判的對象,很多都是他在黃埔軍校時期聘請的教官或是招收的學生,所以談判起來也有優勢,有利於開展統一戰線工作。

1941年,葉劍英從重慶回延安主管總參謀部工作。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當選中央委員,隨後再赴國民黨統治區,任美、國、共合組的軍事三人小組的中共代表。

他是華僑,著名軍校畢業,曾放棄20萬大洋的年薪,後成為開國元帥


1944年葉劍英與毛主席在延安

1947年初,隨着黨中央撤離延安的戰略轉移,中央後方委員會應運而生,中央前委、工委、後委成為黨中央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三個工作中心。葉劍英任中央後方委員會的書記,可見其在我黨內的地位之高。

作為中央的耳目,後委集中了絕大部分電台。一方面中央與各地、各戰略區的來往電報,大多經過後委。另一方面還負責偵察敵情、向轉戰陝北的中央縱隊提供情報。當年率部在陝北作戰的王震曾經説過:有些同志以為中央和毛主席轉戰陝北期間,沒有參謀部,這是一種誤解,“毛主席在陝北之所以能夠料事如神,指揮若定,後委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北平解放後,葉劍英為中共中央派出的首任北平市長。同年秋,他又任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率幹部南下,廣州解放後,任市長兼廣東軍區司令員。

1953年,葉劍英調回北京,主管軍訓等工作,並任軍事科學院首任院長。後來又長期主持軍隊工作。

1955年,葉劍英被授予開國元帥。

晚年,葉劍英曾多次談到毛主席,説:“毛、劉、周、朱、陳、林、鄧中的除了毛主席的後六位,還有各位老帥等其他人,從一定意義上講,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讓我們從心底佩服一個人不容易。別人也都當過頭、掌過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解難有術,能把我們這些人聚攏起來,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集體,幹掉蔣介石,建立新中國。”“沒有毛主席,我們中央開會,還要在法租界、英租界開呢。沒有毛主席,長征過不去,到了陝北也站不住。後來,打日本,打蔣介石,沒有毛主席是不行的。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和未來……”。

1977年5月14日,是葉劍英的八十壽辰。回憶起自己一生跟隨毛主席,葉劍英在這一天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導師創業垂千古,儕輩跟隨愧望塵。”

1986年,葉劍英去世,享年90歲。

葉劍英素有“儒將”之名,毛主席曾對陳毅説過:“劍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學律詩,可向他們請教。”

令人肅然起敬的是,葉劍英總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他常説:“人家説我是個歷史人物,我算什麼歷史人物呀?”他常對自己的子女們説:“我是一個打雜的,一切都聽從黨的,黨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從不去計較什麼名利地位。”有人問他:“毛主席不是稱讚你‘呂端大事不糊塗’嗎?”葉劍英説:“主席對我也是一個告誡:大事不糊塗,小事還有糊塗的地方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90 字。

轉載請註明: 他是華僑,著名軍校畢業,曾放棄20萬大洋的年薪,後成為開國元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