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萌新進入“多元賽道” 與其焦慮,不如“節能成長”
大一開學第十六天,劉然寫下了大學階段的第一篇日記,字裏行間滿是自卑與焦慮:周圍同學都擁有閃閃發光的“技能”——英語發音純正、辯論全場最佳、鋼琴吉他樣樣行……而自己五音不全、資質平平,像棵灰撲撲的植物,似乎除了高考成績尚可,其餘一無是處。更何況,名校從不缺乏優等生。
劉然的人生前18年都生活在西部一個小縣城,高考時考了全市前十,校門口光榮榜將她的名字掛了整整兩個月。從小城市來到北京,劉然發現,自己的好學生光環破滅了,好不容易衝過高考獨木橋,卻發現大學的無數全新賽道更讓人煩惱,曾經賴以生存的分數也不再給自己安全感。
這一屆年輕人發明了許多新詞去調侃和自嘲進入大學後面臨巨大落差的自己,也往往容易掉入“內耗”陷阱:一邊比較,一邊焦慮,拼命想要追逐身邊人的腳步,又在力有不逮後灰心“躺平”。
全新的大學生活明明充滿活力,為何如此焦慮?面對無法避免的落差,該如何調整?首都經貿大學心理學教授楊眉建議,或許大學生更需要學會“節能成長”。
大學的“多元賽道”上,我怎麼就比別人差?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碩士馮翼至今還記得大一開學初,社團面試時自己遭受的“打擊”。同組一名女生,高中當過學生會主席,英語競賽得過獎,還會拉大提琴。馮翼默默在心裏比對,卻發現自己乏善可陳,沒什麼可以拿出來介紹的內容,不免有些崩潰:“最直觀感受就是,我媽當初咋不幫我報個班學才藝?”
英語口語、才藝展示、演講口才……馮翼細數着落差極大的“技能點”,“雖然並不會埋怨自己生於小城市,但總難免有‘大城市的孩子真棒呀’的感嘆”。
在馮翼踏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年,“小鎮做題家”還沒有成為網絡熱詞,但她深感這一差距。“小城市的高中,大家都在忙學習,唯一的評判標準也是成績。到大學後才發現,生活其實很精彩,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者程猛指出:“當進入一個不再以成績論英雄的大學之門,寒門子弟道德化的思維模式以及單向度的優越心態會在大學遇到真正意義上的挑戰,片面發展的劣勢開始凸顯。”
除了外顯的才藝技能,內化的個人綜合素質也成為另一潛在“競技場”。就職於金融行業的羅浩説,自己剛上大一時曾受邀參加深圳室友的生日聚會。室友組了個十幾人的大局,從吃飯到唱k到看電影,再到後續桌遊項目,每個環節都組織得十分到位。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從來沒幹過這種事,但他卻對此很熟悉,很容易就成為社交中心。”羅浩發現,周圍一些來自於一線城市的同學 “很會玩”,“會組局、交友,而我只能當邊緣人,可以參與,卻從來沒有組織過。”羅浩覺得,在羨慕他們的同時,也有一種很深的無力感。
“這種落差的出現非常正常。”楊眉指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社會比較,這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徵。當人們在缺乏客觀尺度的時候,會將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或決定自己的個人價值。
“上大學前,有各科成績作為客觀標準,因此大家比較的標準就很單一。上大學後,發現原來對一個人的評價除了課本成績之外,還可以有知識淵博、視野開闊、多才多藝、長袖善舞等,因此就會產生強烈的落差感,這是向上社會比較後產生的必然狀況。”
楊眉認為,雖然向上社會比較會讓人產生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可以成為一種重要的成長動力。“有落差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差後如何正確看待自己,並採取恰當的解決方法取長補短,或者乾脆揚長避短。”
面對技能差距,追趕還是“躺平”?
面對初進大學的差距,許多“小鎮青年”適應不同於高中的學習模式同時,在才藝培養、社團活動、學生組織等多條賽道上嘗試追趕,試圖“彎道超車”。
然而,情況並沒有變得那麼理想。應付學業本就耗費大量精力,在不擅長的其他領域追趕更免不了受挫,很多同學在大學更多元化的選擇和競爭中無所適從,情緒更糟。
陳小喬花了100元買了一個陶笛,據説它是最好入門的樂器。她還加入了大學的陶笛社團,一口氣報名了5個學生組織:學院文藝部、辯論社、校級學生會、英語協會、志願者協會,這些都是她認為能夠全方面拉近自己和周圍同學差距、實現蜕變的“修煉寶地”。
但蜕變的代價太大,陳小喬很難平衡有限的時間。專業課程繁重、陶笛社沒去過幾次、辯論賽整晚熬夜,導致狀態不佳、學生會里只能幹雜活…….第一學期結束,陳小喬感覺自己每天都非常忙,卻沒有任何成就感,甚至連學習成績也因為複習時間緊張而“低空飄過”。 陳小喬覺得,有一句話特別符合當時的心境:“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
嘗試無果後,陳小喬陷入“追趕-失望-躺平”的惡性循環,整個人情緒都不對勁。“我很努力地去改變自己,但當我發現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達到目標和預期時,又十分自暴自棄,乾脆破罐子破摔。”大一整年,陳小喬的日記本里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各種“喪”——為什麼自己什麼都不行?
楊眉指出,有時候,一些曾經被苛求過、被取笑過等有過往創傷經歷的同學,更可能陷入死衚衕。“這樣的同學要想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尋求心理諮詢室老師的科學幫助。現在各高校都有心理諮詢室,大家要學會利用身邊的資源,高效解決自己的問題。”
此外,年輕人更需要正視現實。“我們可以先給自己做一個診斷,看最需要補上的是什麼能力,是社交能力、當眾發言的能力、審美能力,還是組織能力?診斷之後,在學有餘力之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學一些技能或者才藝。比如通過參加學校的演講社、劇團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當眾發言和審美力等。報社團的時候要知道控制數量,最多兩個,否則精力夠不上,反過來會影響學習。”
降低內耗、適度學習,成長更需“節能”
面對巨大落差帶來的焦慮感,踏入大學的年輕人如何自我調節?
楊眉説,人們遇到困境的本能反應是情緒先行,但圍着負面情緒打轉,很容易忘記問題的解決,白白消耗能量。小鎮青年們在初入大學面臨落差時,與其焦慮,不如先管理好情緒,改變認知,降低能量內耗,從而實現“節能成長”。
楊眉分享了一個小技巧,過去她會讓被情緒左右的學生背一句話:“我不要生氣(恐懼、焦慮、痛苦等),我要解決問題。”背完後,再把注意力集中到要解決的問題上,解決一點是一點。
會不會有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楊眉説,這一定會有。“有的事情是不可逆的,比如早年經歷有限,視野不開闊,即使父母現在有了條件,我們也不可能重回童年去開闊自己的視野。遇到這類不可逆的事,就需要先改變自己的認知,比如對自己説:‘早年家庭沒有條件讓我開闊視野,的確是一件遺憾的事,但我現在對家庭的抱怨只是在耗能,我要把能量用到可以幫助自己開闊視野的各項活動中才行’。”
楊眉同時也指出,“小鎮做題家”不應該僅僅是自嘲或貶義,更應當肯定背後所具備的品質:“肯做題和會做題反映的是自律、好學、上進、認真負責以及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與能力,而這些性格特點都是一個人能夠有作為的重要內在資源,將來都會遷移到工作中。”
“個人技能肯定是重要的,可以豐富大學生活、提供成長與交友機會,對日後職業與生活質量產生積極影響。可學生還是以學為主,別忘了畢業、考研、找工作和出國留學等都是要看成績單的,除非我們身懷絕技,否則成績單就是剛需。如果為了學習才藝而讓自己本末倒置,才藝不一定能夠學好,但成績肯定會出問題。”楊眉説。
楊眉建議,學生們應當“節能成長”,減少負面情緒消耗的能量,更加坦然地接受當前並不完美的自己,不因羨慕旁人或是隨大流而盲目“補習”。“既然優勢是學習,那麼在完成學業之餘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或許效果會更棒。”
現在的馮翼覺得,在適應的過程中逐漸脱離了落差感帶來的泥淖,嘗試着去改變自己——不是為了追趕,而是為了體驗。接納小鎮和城市的天然差距,保持自信平和的內心;專業學習依舊很重要,而這正是作為“高考大省”學生的優勢;努力練習英語口語,雖然見效慢,但可以堅持;不會樂器就不會了,不用死磕。“上大學還是很美好的,一切都很新奇,一切都可以去嘗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