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所好學校需要眾多的好老師和好課程。一個自己都上不好課的校長很難引領學校老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校長的課程領導力不僅僅體現在頂層設計上,也要體現在親身投入課堂教學實踐上。但是校長事務繁多,不可能與普通老師上一樣多的課。所以,校長上課要“重質不重量”,上好以下幾種“關鍵時候”的課。
新上任需要亮相的時候。當校長來到一所新的學校,同事們一定會想了解這位新領導,與其讓各種傳説真假難辨,不如上一節公開課作為給同事們的“見面禮”。這種“見面課”可以讓教師們瞭解校長的教學主張、教育思想、教學藝術,儘快知道校長的學生觀、教師觀、課程觀和好課觀。這種亮相還能儘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初到這所學校的時候,上了五年級語文的第一課,結果各個學科的教師都來聽課,教室前後門外面和走廊上都站着聽課的人。課後再與一些教師交流探討關於教材、學生、課堂等方面的問題,很自然就瞭解到許多情況,這比那種找他們坐下來“盤問”學校情況更自然、更親切。
教師需要示範的時候。新入職的教師沒有教學經驗、上不好課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校長髮現其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直接批評指正,也不是苦口婆心地教他該如何如何,而是“我上給你看看”。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遭遇瓶頸的時候,許多教師會擺出遇到的各種難題,解決的辦法不是抱怨教師有多不配合,不是宣揚你的辦法有多好,而是“我上給你看看”。我在參加年級單元集體備課的時候,要每個成員領取一課的精備任務並作為中心發言人闡釋教學設想,我自己則領取他們“挑剩下的”或認為“最難教的”任務。備好課後,我再上給他們看,在課堂教學中檢驗“到底是説得好還是做得好”。總之,管理課堂教學,“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學情需要摸底的時候。學生學習的狀態需要時刻掌握,校長最直接、最可靠了解學情的辦法就是親自上課。例如受疫情影響,我們學校大面積進行了在線教學,這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看問卷調查、聽教師彙報、到教室聽課、找學生座談……這些都不如親自給學生上一課。記得去年家長開放日剛結束,就有一年級家長反映有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理想,我找來教師瞭解,他卻認為是學生幼小銜接不夠好,導致學習習慣差。於是,我乾脆自己在一年級7個班每班上一節課,每節課我不斷變換學習形式,對學生分組進行評價激勵,各班課堂活潑有序。一週後家長代表再來聽課觀察,原本“不滿意”的課堂都變成“很滿意”了。
教材需要探究的時候。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是用好教材的關鍵,許多教師在沒弄明白“教什麼”的情況下就糾結“怎麼教”,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具體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最好還是上一節研究課,現場説法解決問題。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中增設了“寫作策略單元”,很多教師不明白該怎樣“在閲讀教學中指向寫作”。我就選擇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寫作策略單元”的三年級課文《金色的草地》,上了一節公開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説出草地的變化情況和變化原因,感受作者“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的好處,把課前的小練筆“觀察校園一角”拿出來修改,交流分享觀察技巧和寫作樂趣。教師們一下子就明白了這種課怎樣才能做到既不像以讀促讀的閲讀課,也不像讀文仿寫的作文課,而要上成“指向寫作的閲讀課”。
課題需要研討的時候。課題研究需要大量的實踐材料作支撐。帶着研究問題上研討課,應該是課題研究的重要形式。很多校長都作為主持人出現在課題組,如果不只是掛個名,那就要投入到實際研究中去,親自上研討課。我們課題組在研究朗讀方式的時候,焦點集中在怎樣變換出更多更好的朗讀方式,讓學生的朗讀練習不枯燥、不單調。對此,我上了一節研討課《司馬光》,一節課採用了23種朗讀方法,讓學生讀得興致盎然、輕鬆高效。
校長的影響力光靠行政性權威是不夠的,學術性權威更能增加學校團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校長上課體現的是勇於實踐的姿態,給學校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研討的教研生態。校長上課了,給老師評課,才能讓教師心服口服。
(作者系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第二附屬小學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1年02月10日第3版
作者:李俊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