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青年有力量!這位2020年最美大學生“穿沙赴海”種綠洲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劉曉晶、劉昊1月12日報道:在雲南洱源方言中,“板扎”一詞意為“靠譜、能幹”。剛剛被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授予2020年“最美大學生”榮譽稱號的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劉智卓,在他支教的雲南洱源縣,就被當地人親切稱為“板扎老師”。不僅如此,這位“靠譜”的年輕人從5年前開始,就與夥伴一起在騰格裏沙漠植樹治沙,目前已“戰退”黃沙兩千餘畝,造林三千餘株。
劉智卓同學榮獲2020“最美大學生”稱號
在“沙”裏:防風固沙種下千頃綠林
2016年夏天,劉智卓和9位同學在大一暑期實踐時第一次前往騰格裏沙漠。他們從上海出發,坐了一天一夜的綠皮火車,又經過6小時的汽車顛簸,到達了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這是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最後一片綠洲,被稱為無邊沙海一葉舟之地。
劉智卓在騰格裏沙漠
在此後的5年中,劉智卓帶領這支10人小隊創立了“綠格”公益實踐團,招募志願者範圍從交大擴展到30多所高校,如今成員規模近800人,共製作麥草方格十萬餘個,固定黃沙兩千餘畝,造林三千餘株,這羣熱心於防風治沙的大學生們,自己也從青澀的“綠苗”成長為有擔當、有力量的“大樹”。
在沙漠裏,劉智卓和他的夥伴住的是露天大棚,吃的是酸湯麪片,“溝通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取暖基本靠抖”。原本白淨的皮膚從沙漠中出來都會變得黝黑蜕皮,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走進沙漠的過程中,千頃綠洲悄然成型,“交大林”也在騰格里深深紮了根。
“綠格”公益實踐團成員
實際上,當劉智卓第一次走進民勤縣時,當地村民對這羣“城裏來的”年輕人想要治沙種樹並不以為意,甚至認為這些白白淨淨的孩子是來“鬧着玩的”。但此後的每個夏天,劉智卓與夥伴們總是準時“報到”,頂着烈日扎麥草格子、製作沙柳障、種梭梭樹……日復一日,熱火朝天,用他們的汗水和實際成果向當地人證明了“他們是認真的”,也深深打動了鄉親們的心。
劉智卓介紹參加公益實踐的心得體會
在採訪中,劉智卓向記者分享了“一杯葡萄酒”的故事。在2018年暑假的時候,劉智卓和夥伴們借住在當地農户的家裏。就在他們結束這次實踐臨走前的那天晚上,農家的阿姨把劉智卓拉到卧室裏,拿出了自己釀的葡萄酒。“然後跟我説,他們釀得不多,給我一杯,讓我喝。”儘管只是一杯酒,卻讓劉智卓在那一刻感受到無比真摯的信任。“這樣一個很樸素的舉動,讓我覺得他們已經把我當成自己人了。”
推廣肉蓯蓉嫁接助力脱貧致富
防風治沙只是第一步,幫助當地人脱貧致富是第二步。劉智卓發現,荒漠化和貧困是一對無法分開的“雙胞胎”,民勤當地正是面臨這樣的困境。通過調研走訪,劉智卓注意到寄生植物“肉蓯蓉”具有很高的經濟附加值,這種植物能夠寄生在梭梭樹上,成熟後可作藥材出售。
辛勤勞作
多一個嫁接的步驟,就能實現治沙和致富“齊步走”,這也將大大激勵當地農户的種樹積極性。於是,劉智卓馬上開始投入到推廣肉蓯蓉“嫁接模式”的工作中。他聯繫到頂尖的業內專家,與當地企業展開合作,製作嫁接技術指導手冊……目前已助力形成了肉蓯蓉七千多畝的種植規模,而另一種可藥用的寄生植物鎖陽更是達到一萬多畝。
在“海”邊:支教扶貧播撒心靈綠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就猶如“植樹”。劉智卓不僅在西部荒漠裏治沙種樹,也同樣將他的能量播撒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的一羣中學生身上。
給學生上課
本科畢業時,劉智卓加入了交大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奔赴被譽為洱海之源的洱源縣,在當地一所中學擔任班主任老師。在那裏,劉智卓負責教授7個班的數學、生物和普通話課程,服務期內共教授了612個課時。劉智卓告訴記者,因為他所支教的學校是職業中學,孩子們的數學基礎都很差,“甚至有些高一的同學還背不下99乘法表”。於是,劉智卓就多次在晚自習結束後留堂,一邊教授新知識,一邊幫學生查缺補漏,複習初中的數學知識。“就在前不久,當年因為背不出99乘法表而臉紅的學生興奮地和我説,劉老師我的數學考試及格了!”而在劉智卓離開學校的最後一節課上,“平時被我批評最多的同學,成了全班第一個哭出來的孩子”。
和帶班學生們在一起
在劉智卓所帶的班級裏,曾有一位同學瀕臨輟學,最後是劉智卓苦口婆心的一番話將那個孩子留在了課堂。原來,那位男生家庭條件不太好,母親又患了重病,需要定期去醫院治療,花費比較大,而當時他的弟弟也因為意外不幸身亡,“多重的打擊讓他覺得在學校裏面讀書是在浪費時間,浪費錢,然後(他就)想要去回家務農,幫他爸爸分擔一些家庭的責任”。
最美大學生髮布儀式現場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劉智卓説:“我就問他,我説你覺得如果你現在回家,選擇務農了,等你成為一個家庭的頂樑柱,成為一個父親的時候,你的孩子如果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是不是也要面臨和你一樣痛苦的選擇?他跟我説是的。我説,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孩子做這樣痛苦的選擇,你只有一條路,就是堅持把書讀下來,學好一技之長,以後才能改變命運。”最後,這個男生被劉智卓説服,決定繼續留在學校裏唸書。短短几句話,卻也可能成為扭轉一個孩子命運的關鍵。因為這件事,劉智卓被當地人稱讚為“板扎老師”。就在2020年的五四青年節,劉智卓所在的支教團也榮獲了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五四青年獎章(集體)。
在交大校園
目前,劉智卓已經結束了為期一年的支教,回到校園繼續他的學業。與此同時,他所帶領的綠格扶貧創業項目在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全國金獎,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銀獎。對於未來,劉智卓計劃在做好志願公益和扶貧工作的基礎上,用公益創業的形式,讓綠格模式在更多地方紮根,推動荒漠治理從“外部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變,進而助力鄉村振興。
回顧過去在西部地區的點滴歲月,劉智卓動情地説:“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知識和技術在解決環境問題,乃至社會發展問題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也讓我認識到了環境治理工程是一件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事業,而這種認知時時刻刻都在督促着我。作為一名黨員,我要紮紮實實做好環境工程專業的研究,努力增長才幹,把自己的人生紮根在為祖國綠水青山事業奮鬥的道路上。”(傅文婧 劉曉晶 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