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
劉歡大家一定都知道,他在音樂領域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可他曾在談到自己女兒時,流露出一絲可惜,他説:“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後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因為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時候還會給我們挑刺。”
原來是劉歡女兒小時候也喜歡彈琴,但是孩子嘛,玩性大,非常不喜歡練琴,而崇尚快樂教育的劉歡及其妻子就沒堅持讓孩子練下去。
可事後回想,劉歡也覺得實在可惜。
其實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一時心軟就放棄了。
尤其是現在所謂的“快樂教育”大行其道,一些家長一昧推崇西方素質教育。而那些叫囂着“讀書無用論”的有心人往往忘了這麼一個事實:吃不了讀書的苦,那就吃生活的苦。
2008年,為了批判教育制度,安徽男孩徐孟南在故意在高考時胡亂答題,就為了考零分。10年後,這個0分考生卻又重新走進了考場。
回顧這10年,他輾轉四方,做過各種苦工,吃盡了苦頭,找工作也屢屢因為學歷問題遭遇挫敗。
徐孟南終於發現,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他在後來的採訪中告訴記者,如果時光倒流,以現在的心境來説肯定是不會那麼幹了:“故意考0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希望別人不要效仿,0分註定是錯誤,是傷害!”
曾經,韓寒在高二退學,可事後,2018年1月,韓寒在微博坦言對當年退學之事充滿了遺憾:“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説明在一項挑戰裏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我們苦口婆心地勸導甚至逼迫孩子去用功讀書,不是想用分數綁架他們童年,而是為了他們在未來能更有底氣,對今後的生活擁有更多的選擇。
也許成績不是一切,但努力才有未來。
01.
快樂教育≠放縱式快樂
不知道大家聽過一個詞沒有:「平成廢物」,它源自日本軍迷們流傳的一個典故:
據報道,在一次陸軍演習中,一輛坦克的車長趁着休息時間用坦克內的顯示器放動漫打發時間,被抓到後上司訓斥他説:“這樣怎麼和中國開戰?”
結果他説:“如果我們陸軍都和中國開戰了,那説明我們的空中和海上自衞隊都已經完蛋了,我們還是直接投降比較好吧!”
但這個詞早已走出軍迷的範圍,成為全世界嘲笑這一代日本年輕人的“及時行樂”、“沒有慾望”、“不思進取”的梗。
日本政府從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寬鬆教育”,老師不再佈置大量的作業、降低課業難度,縮減上課時間……為了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所謂的自由發展。
結果大部分孩子缺少了硬性的監督和管教後,空閒時間壓根就不會主動學習。導致日本在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成績一落千丈,數學由第一將至第六,閲讀由第八降至第十四。
(來源: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截圖)
直到2016年,日本政府才不得不宣佈廢除“寬鬆教育”。
這不免讓人陷入沉思,這些年我們追求的快樂教育,真的錯了嗎?
其實,快樂教育本身並沒有錯,而是我們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快樂教育”的概念的創造者斯賓塞説:“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也就是説我們所期待地快樂教育是指讓孩子快樂地去學習,學習始終是最終目的,而不是以快樂為導向,膚淺地追求眼前短暫的輕鬆快樂。
人的本性便是畏難的,遇到困難會下意識地去逃避,我們許多成年人是這樣,更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浮於表面的“偽快樂教育”看上去是尊重了孩子的意願,實際上是縱容了孩子的惰性,不給孩子機會去經歷、去受挫、去成長。
由此可見,盲目地追求讓孩子減壓減負,看上去很美很人性,實際卻糟糕透頂。
小時候一個放縱的少年,將來必定成為一個卑微的成年人。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曾針對1.1萬名兒童做過一項研究證實: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放縱的快樂中,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過早地變薄。大腦皮層變薄正是一個人變膚淺的開始,他們以後在生活中會難以保持持續的注意力,失去了創造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種負面影響幾乎是不可逆的。
真正的快樂教育,不只是滿足孩子快樂的需求,而是幫孩子練就一身本領,讓他們有資本對抗未來生活的風風雨雨。
02.
有遠見的父母,多少有點「絕情」
著名鋼琴家郎朗在他的自傳《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裏,記錄下了父親逼他練琴的樣子。
郎朗每天要練6個小時琴,只能在吃飯的時候瞄上兩眼動畫片,週末也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去遊樂園玩耍。
他面對的始終是一架鋼琴……
(來源:綜藝《青春環遊記》,下同)
這讓人想起了周杰倫《聽媽媽的話》裏的幾句歌詞: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為什麼 別人在那看漫畫
我卻在學畫畫 對著鋼琴説話
最終郎朗在17歲那年於美國成名。
成功後的郎朗回憶説:“那是一段殘酷的歲月,但如果沒有我父親的那種逼迫,也許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還好堅持下來了”
應了周杰倫的歌詞後面幾句:
長大後我開始明白
為什麼我跑的比別人快 飛的比別人高
將來大家看的都是 我畫的漫畫
大家唱的都是 我寫的歌
……
《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劇中兒子劉星和小雨一起“控訴”媽媽,説媽媽從小沒有培養他們的特長,要不然他們有可能成為作家、音樂家和電影明星……
圖片來源:《家有兒女》,下同
媽媽聽完後嗤之以鼻,説:“這可怪不了我,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聽完,立馬錶示反對:“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着我學呀......”
旁邊的弟弟小雨更是點頭表示贊同,倆兄弟一起批評媽媽:
“失職、失職,簡直太失職了。”
聽完哥倆這番話,媽媽內心想必五味陳雜。
相信這一段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鳴,之前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就聽她提到過:“看到娃這麼辛苦學這學那的我也很心疼,可是我真怕他長大了恨我,質問我,媽你怎麼不逼我一把?”
家長的每一次心軟,都可能會換來孩子的一份遺憾。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就不足,無法分辨所有事情的利弊。父母若只是單純“尊重”孩子的選擇,追求輕鬆自在,那他們可能真的就歸為平庸了。
很多家長誤以為國外的孩子都是玩到常青藤的,又總説咱們中國的孩子在應試教育地逼迫下過得太苦,不如西方寬鬆自由的素質教育。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位於美國加州的惠特尼高中,加州排名第1,全美排名33,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曾在此做過長達1年的調查,結果他發現:這些優秀的學生身上,都有一個流行的數字——4。
“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
每天只睡4個小時,
困了靠4大杯咖啡續命,
才能獲得滿分為4分的好成績。
在學習這件事上,努力真的不會騙人。哪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又有誰會快快樂樂輕輕鬆鬆地就站上高處呢?
03.
教育家張捷説:
“人的天性,首先是好吃懶做,然後是不勞而獲。如果你想讓孩子們上學很快樂,那只有讓他們少學或不學知識。但少學、不學的結果是什麼?長大後缺乏競爭力。”
尊重孩子固然重要,但快樂教育不等於縱容教育。教育,不可能沒有痛苦只有快樂。更不要讓放養,成為父母偷懶的藉口。
所以,做一個“絕情”的家長吧。
我們都明白,説是逼孩子一把,倒不如説是要逼自己一把。但若干年後,當看到在風浪鍛鍊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擁有了一條比別人更光明更坦蕩的路,一切付出真的值得。
説到底,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來源:贏在起點早教學園(ID:ElitebabyLand)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插畫配圖:攝圖網